文档详情

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 儿科学.pdf

发布:2018-08-14约72.95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 儿科学属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适 应性能力。 2 .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不断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3 .研究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免疫接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科学知识普及 教育等,这是现代儿科学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容,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 .研究儿童中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法,尽可能地帮助这些儿童提高他们的 生活质量乃至完全恢复健康。 以上研究内容归结而言就是儿科学的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儿科学也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同时也不断派生 出新的专业。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分支类似内科学,主要以系统划分,如呼吸、消化、循环、神 经、血液、肾脏、内分泌等。此外,还有传染病和急救医学等特殊专业。小儿外科学则为外科 学下的三级学科。上述学科虽然在分类上与内科学相似,但是其研究内容及内在规律与成人差 别颇大,应予以注意,不能混淆或替代。 新生儿医学和儿童保健医学是儿科学中最具特色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其他临床学科极少 涉及的方面:新生儿期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占婴儿死亡率的60 %~70 %,此期疾病的种类和 处理方法与其他时期有诸多不同,是一个非常时期;儿童保健医学是研究儿童各时期正常体格 生长、智力和心理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 素,及时处理各种偏离、异常,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由于某些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特殊的临床 特点,近年来发展出了围生期医学。围生期医学实际上是介于儿科学和妇产科学间的边缘学科, 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小儿,由于此期受环境因素影响颇大,发病率和死亡率最 高,而且与妇产科的工作有密切联系,需要两个学科的积极合作来共同研究处理这一时期的问 题。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学必将向各个分支纵深分化,新的学科、边缘性的 学科必将继续应运而生。然而,儿科学的分化发展趋势绝不是儿科学自身的肢解终结,在学习 和研究儿科学某一分支学科时,切不可忽略对儿科学基础和学科总体的潜心研究和关注。 第二节 儿科学的特点 与其他临床学科相比,儿科学有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儿科学研究 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时期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表现出的基本特点有三方面: ①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都非常大,无论是对健康状态的评价,还是对疾病的临床诊 断都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②对疾病造成损伤的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对比 较严重损伤的转归可以为自然改善或完全修复,因此,只要度过危重期,常可满意恢复,适宜 的康复治疗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疾病发生 和性格行为的偏离,而且一旦造成损伤,往往影响一生,因此应该特别注重预防保健工作。下 面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具体说明儿科学的主要特点。 一、基础医学方面 1.解剖 随着体格生长发育的进展,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干和四肢的比例发生改 变,内脏的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如肝脏右下缘位置在3岁前可在右肋缘下2cm 内,3 岁后 逐渐抬高,6~7岁后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触及。在体格检查时必须熟悉各年龄儿童的体格生长发 育规律,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临床问题。 2 .机能 各系统器官的机能也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生化 正常值各自不同,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清和其他体液的生化检验值等。此外,某年龄 阶段的功能不成熟常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如婴幼儿的代谢旺盛,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但是此时期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因此,熟悉掌握各年龄儿童的机 能变化特点是儿科临床工作的基本要求。 3 .病理 对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即或是 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也会出现这种差异,如由肺炎球菌所致的肺炎,婴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 而成人和年长儿则可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