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临床诊断学心电图学总.ppt

发布:2019-08-28约7.04千字共10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心房肥大 *左房肥大(LAE) 产生机制: RA:右心房 LA:左心房 *左房肥大(LAE) 1.P波增宽≥ 0.12s;P波呈双峰,峰距≥0.04s。 2.Ptfv1≤-0.04mm.s 临床意义:常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尖瓣型P波”) *右房肥大(RAE) 产生机制: *右房肥大(RAE) 1. P波高尖≥0.25mv(肢导联); 2.V1直立≥ 0.15mv(胸导联);双向时,振幅算术≥0.20mv。 3.时间正常。 临床意义: 常见于肺心病(故称为肺型P波)。 左房及右房双房肥大 心电图可见既异常高大,又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电压≥0.25mv,时间≥ 0.12s;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二、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VH) 1.左室电压增高:(必备条件) 胸导联: RV5或RV6> 2.5mv; RV5+SV1 > 4.0mv(男),3.5mv(女) 肢导联: RaVL > 1.2mv ; RaVF > 2.0mv; RⅠ > 1.5mv; RⅠ+SⅢ > 2.5mv。 2.电轴左偏: 一般< 30°~ -30°。(轻度) 3.QRS波群时间:0.10~0.11s。VATV5 0.05s。 4.左室劳损: S-TV5~6压低> 0.05mv;T波V5~6低平双向倒置。 目录 右室肥大(RVH) 1.右室电压增高: 胸导联: Rv1 > 1.0mv; Rv1+SV5> 1.2mv V1 R/S≥1. 肢导联: RavR > 0.5mv;R/S≥1。 2.电轴右偏:(重要诊断条件)≥+90°(重症>+110°) 3.VATV10.03s 4.右室劳损:(V1以R波为主时)S-TV1~2压低≥ 0.05mv; TV1~2双向、倒置。 目录 双室肥大(BVH) 1.出现正常或正常范围的心电图。 2.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3.单纯右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左心室肥厚的部分条件。 4.单纯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表现+右心室肥厚的部分条件。 目录 第三节 异常心电图 三、心肌缺血 四、心肌梗死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1、心电图概念(重点) 2、极化阶段、除极、复极的概念 3、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1.定义; 2.常用导联 (难点):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1.纵向距离 电压 1mv=10mm 2.横向距离 时间 25mm/s 1小格=0.04s (一)振幅的测量 1.向上的波自水平 线的上缘到波的顶 端的垂直距离; 负向波自水平线的 下缘到波的底端的 垂直距离。 2.P波振幅测量的 参考水平以P波起 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测量QRS波群、J 点、ST段、T波, 采用QRS起始部水 平线为参考水平。 目录 (一)振幅的测量 1.ST段移位 测量点:J点后的0.04s、0.06s、0.08s。 抬高:ST段上缘距基线上缘的垂直距离。 压低:ST段下缘距基线下缘的垂直距离。 (二)时间的测量 1.自波的起点内缘到波的终点内缘的时距。 (三)心率(heart rate) 心率: 心脏跳动的频率。 2. * 计算: A. 规则心率:60 / P-P 间期 (s) 或R-R 间距 (s)。 目录 估算心率: 1大格=0.2s 300次/分 2大格=0.4s 150次/分 3大格=0.6s 100次/分 4大格=0.8s 75次/分 5大格=1.0s 60次/分 (三)心率(heart rate) 2. * 计算: B. 不规则心率:30大格(6s) P 或 R 波的数目乘以10,即为心房率或心室率; 或测量5个以上P-P 或R-R间距,求平均值, 再用60 /平均值。 目录 二、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 正常值 *P波(P wave) *P波:心房肌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 压变化。 1.位置: QRS波群之前 2.形态: 光滑圆钝形,可有轻度切迹。 Ⅰ 、Ⅱ 、avF 、V4~V6直立, avR 倒置。 3.时限:<0.12s 4.电压:<0.25 mv(肢导联)、<0.20mv(胸导联) *P-R间期(P-R interval) 1.P-R间期: 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房室传导总时间) 2.*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 P-R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