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筼筜谷偃竹记》)
材料二:
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
(节选自王绂《论画》)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
B.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
C.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
D.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
B.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
C.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
D.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5.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绂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
【答案】1.CEG2.B3.B
4.(1)与可画墨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四面八方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脚踩着脚涌进他的家门。
(2)而我也记载过去和与可开玩笑的话,可以看出与可和我之间像这样亲密深厚没有隔阂的情谊。
5.苏轼见解:①下笔前心中要先酝酿好所画之物的完整形象。②作画时要迅速运笔,捕捉心中的事物形象。
王绂见解:①作画既要能师法自然,又要能融合自己内心的感悟。②作画者品性高雅、学识丰富,才能创作出珍贵的画作。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与可那天正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赏,烧笋当晚饭吃,打开信封看到诗,禁不住大笑着把嘴里的饭喷了满桌子。“游”宾语是“谷中”,所以C处应该断开;“烧笋晚食”和“发函得诗”是两个独立的句子,陈述了两件事情,所以E处应该断开;“发函得诗”是“失笑喷饭满案”原因,两句话各自独立,所以G处应该断开。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
B.错误。“袜材当萃于子矣”和“人才荟萃”中“萃”为动词,意思是“聚集”;出类拔萃”中的“萃”为名词,意思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句意:这回袜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