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授课人:曹金凤
授课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学生掌握分析、归纳和应用知识的一般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学习物质循环的全球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关系,培养学生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归纳法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中我们了解到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可是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耗尽?
播放影片,引入新课
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同时对本节课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设疑:针对概念提出两个问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概念的含义
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地评价
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他们挖掘概念的内涵,搞好概念教学
学生通过阅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明确:
1.物质: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2.过程:
3.生态系统指生物圈
4.范围:全球性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重点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四个 成分
逐层推进进行知识建构-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以下问题串: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2)碳进行循环的主要形式:
(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4)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画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概念图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和防治
学生们回顾并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将各类知识贯穿在一起,得出:
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1、碳进入生物群落: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碳出生物群落: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燃烧
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食物链
画概念图,学会利用图表来进行知识归纳
了解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难点
大屏幕显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图解,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比较
给出表格,学生通过填表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表格的内容包括: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形式、范围、特点、联系四个方面。
组织学生回答并相互评价,得出结论
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关系的学习,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辨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四、知识巩固
和迁移
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设计问题,考察学生对三个问题什么是物质循环、物质怎样循环以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如有时间,还可组织学生当堂用本节课的分析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训练: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地施加氮肥呢?请参照碳循环的研究方法,探究氮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知识的简单检测,把握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通过老师布置的知识迁移训练,运用本节课的方法在课后分析其它元素的循环过程,不仅提高知识和能力,更能利用一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学案:
第五章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1、什么是物质循环?
2、物质怎样循环?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把握概念: (1)概念中的物质是什么?
(2)物质在什么和什么之间循环?
(3)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哪个生态系统?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二)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以碳为例)
1、分析材料: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2)碳进行循环的主要形式:
(3)碳进入生物体的途径:
(4)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5)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2、总结材料:
请同学们对碳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循环过程进行小结(用画概念图的形式表示,箭头上面标明以什么形式或通过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