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劫难的唐代蓝釉灯.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经劫难的唐代蓝釉灯
历经劫难的唐代蓝釉灯 蓝釉灯,是唐代陶瓷制品。
1998 年在洛阳偃师唐恭陵出土, 是唐朝太子李弘的陪葬品。
蓝釉灯通身呈蓝釉色,造型优美,釉色纯正,胎质精细,具
有皇家风范。 蓝釉灯是研究中国唐代经济、 习俗、墓葬制度、服饰以及雕塑、烧制、施釉、彩绘工艺的珍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蓝釉灯珍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历史来源 公元675年,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
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暴死于东都洛阳合璧宫绮云殿。唐高宗闻讯,悲伤不已,诏令天下,给李弘冠以尊名,蓝釉灯追
封为“孝敬皇帝”,并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于景山,是为“恭陵”。负责建陵的司农卿韦弘机, 把正在龙门建造石窟的能工巧匠调来,精心设计,严格施工,把恭陵建造得宏伟高大,
俗称“太子冢”。李弘死后,其妃一直青灯独照,不久抑郁而
终,追谥“哀皇后”陪葬恭陵。其寝陵在“太子冢”东北50米处,俗称“娘娘冢”。她的墓室也是极尽繁华,随葬品甚多。而国
宝蓝釉灯,正是深藏于这处大墓之中。 简介 蓝釉
灯,通高33.6厘米。灯上有小盘,盘中有圆柱形灯钎,下有灯柱,灯柱下有一大盘,盘下有喇叭形圈足。通体施蓝釉到圈足,足内无釉。造型优美,釉色纯正,胎质蓝釉灯精细,具有皇家风范。极为难得的是它是全国首次发现的通体
蓝釉器物。专家考证,烧制这种蓝彩器物的呈色剂是钴,此种原料的来源,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唐代的一种装饰原料。不仅如此,蓝釉器物的烧制、上色也极为困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而蓝釉在唐陶瓷中使用很少。具体到蓝
釉灯,更是只有记载,以前从没见过实物。 蓝釉灯以
其华美、稀罕而入选为御用的丧葬明器。供皇陵之用,属高档陪葬物品。当时的建陵者为了保护墓内大批随葬品被盗扰,在建造时曾煞费苦心。据说,建陵所用的沙来自伊河滩,土来自嵩山,沙用铁锅炒干后垫在陵上,土用鸡蛋清、小米汤调匀,覆于陵面,既坚固耐损,又防盗、防水。这样,盗墓
贼进去,就难免被干沙吞没了。 文物工艺 蓝釉灯
属于蓝釉瓷,是“唐三彩”的一种。唐代蓝釉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蓝釉灯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
县窑,山西的浑源窑、 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 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釉瓷。邢窑釉瓷按其胎、釉的质地,
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釉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蓝,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蓝,往往施一层蓝色化妆土。粗釉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蓝或乳蓝色,还有黄蓝色。细釉瓷的胎色纯蓝,个别的蓝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蓝或蓝中微泛青色。邢窑釉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
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初定窑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蓝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
仔细淘洗,胎质坚硬, 胎色纯蓝蓝釉灯, 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蓝,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蓝色,釉
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蓝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带有“新官”款字的精釉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蓝色;釉面滋润,釉为乳蓝色或蓝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蓝或蓝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蓝或蓝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文化背景
蓝釉灯是唐代陶瓷的杰出代表。唐代的陶瓷业,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陶瓷的产蓝釉灯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
提高。由于整个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 出现了大量瓷窑,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
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 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
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 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段安节《乐府杂录》 记载,唐大中初年, 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
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李肇《国史补》 中说, “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 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 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 器壁轻薄如云, 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 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