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ppt

发布:2025-03-30约3.19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国际经济学教程国际贸易价格的确定国际经济学教程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原理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意义相互需求方程式对机会成本与相对价格概念的评价010203重点掌握ABC第二节相互需求方程式第三节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主要内容比较优势与劳动价值论无论是斯密还是李嘉图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西方学者认为比较利益说不能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机会成本概念,主张用机会成本的理论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存在。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劳动价值论难以对现实生产活动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机会成本概念的引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二、机会成本与相对价格1936年哈伯勒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引入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一种商品的成本是再生产一单位此种山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哈伯勒做出结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商具有比较优势。机会成本的差异取代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突破了李嘉图理论的内在局限性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两国,两产品模型假设在封闭经济中,A国为多生产1单位的产品X就必须放弃2/3单位的Y产品,则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2/3单位的Y产品。同时B国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2单位的Y产品。X产品的机会成本在A国要比B国低,因此A国在X产品上相对B国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Y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A国B国X产品Y产品X产品Y产品180060015020502012040404090603060608020803010010100012001200102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教材,P29图3-1的两张图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下的组合也可行,但是不是高效率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都向下倾斜,表明如果两国想要生产更多的X产品,就要放弃Y产品的生产固定机会成本包含以下内容:一,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是完全替代品或者在两种商品中要素比例相同。二,同一要素的所有组成是相同的,或者说具有同等的质量即使机会成本固定,由于各国之间的机会成本不同,依然有贸易的可能。01在A国Px/PY=2/3,相反PY/Px=3/2;在B国Px/PY=2,PY/Px=0.5。这表明A国的Px/PY值低于B国的,A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在Y的生产商具有比较优势02比较优势为各国间的贸易提供了基础03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三,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01现实条件下,一国在生产中面临的不是固定的机会成本。递增的机会成本意味着一个国家为了获得每多生产1个单位某种商品,必须减少越来越多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在此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跳凹向原点的曲线。02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教材P31图3-2010203我们将每多生产1个单位的X商品而少生产的Y商品的数量成为X对Y的边际转换率。假设A国在A点得斜率是1/4,在B点斜率是1,可以看到沿着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越来越多的X,机会成本不断地增加。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在于:一,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要素不同质。二,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相对价格是两国不同比较优势的表现,也是两国贸易的基础A国和B国专业化生产比较优势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会不断递增,一旦相对价格达到同一水平,分工停止,贸易就在这一价格上达到均衡。两国最终消费水平会大于不存在贸易时的消费水平。第一节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第二节相互需求方程式一、相互需求方程式的提出及基本内容简单的数字说明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单一要素图中数字表明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产品与Y产品的数量。可以看出:A国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而B国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国家X产品Y产品A国B国10101520第二节相互需求方程式价格区域解释A国用X产品交换Y产品,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国用Y产品交换X产品,国内交换比率为20Y:10XA、B国进行国际贸易条件: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用10X换≥15YB国在国际市场上能用≤20Y换来10X则价格区域为10:15——10:20第二节相互需求方程式15Y16Y10X17Y18Y19Y20Y从原点射出的射线代表着X产品与Y产品的价格比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