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配套课件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A错误;只要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B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C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答案: D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二者关系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一定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3.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a、b、c、d 4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的模型,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解析: 物种a分布在黄河两岸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A正确;物种b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与物种c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不同物种的生物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答案: D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1.某种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残翅的突变类型,残翅昆虫在大陆上难以生存,但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残翅昆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却上升。下列对该现象的有关叙述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不符的是( ) A.昆虫适应海岛环境而产生了残翅变异 B.海岛上残翅昆虫具有更多的生存繁殖机会 C.环境对昆虫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答案: A 2.某一种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解析: 由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基因频率。B的基因频率等于BB的基因型频率加上1/2Bb的基因型频率,即18%+39%=57%。由于B与b两者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b的基因频率为43%。 答案: C 3.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 长期的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A错误;乙和丙已经是两个物种,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C错误;由于丙种群是由甲种群进化而来的,所以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同,D错误;由于甲和乙是两个物种,所以二者之间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答案: B 4.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 由于鸟类位于两个不同的岛上,所以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存在生殖隔离。甲岛的环境变化大,从而选择出较多的适应环境的鸟类,由于即使在一个岛上的鸟类也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每个岛上均有较多的基因库,由右面的坐标曲线可知两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