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及作用.doc

发布:2017-05-31约5.5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们先来谈谈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那自然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很多。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 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请看下面的描写: 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 狼群开始进攻了。 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⑤设置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 请看下面的文章: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 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但很茁壮的柞树。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一切都和平常一样。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未被破坏的环境;“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⑵社会坏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坏境描写也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社会坏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它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通过满墙的大字报来表现。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厂标来表现等。 社会坏境描写在课文中也并不少见。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对江南小镇风情的描写,就表现出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段描写中显露出来。还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关于普鲁士兵在操练的描写,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两段文字,具体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甲〕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突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喜得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 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点深深渗入土地,可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我现在还记得那年春潮,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移动的人影。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乙〕几天来,他因为父亲的寝食难安。挨到了星期天,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都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以上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时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甲段中,“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延安山岭上,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等描写,都在提醒读者,注意作品所表现的事件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即上个世纪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乙段的社会环境描写不像甲段那样直接,它表现得很含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 这段文字表现了高原特有的树种-- 红柳在人们的长期的砍伐之下,终于被彻底毁灭的命运。人们毫无顾忌的、大张旗鼓的砍伐红柳, 甚至用炸药获取红柳树根,将这种宝贵的植物当作燃料。这种事体现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缺乏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