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公开课教(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下载可编辑
专业资料精心整理
第二章物质的分类及其变化
《离子反应》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人:何倩
授课时间: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第四节课
授课班级:高一(8)班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型)发生的条件;
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
1.2能力目标 :
通过两个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课前疑问设置,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3情感目标 :
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2.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离子反应的实质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课时对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电解质的概念和判断,能写出常见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本课时要指导学生在电离的基础上分析离子之间的反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利用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设计思路:
(1).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的探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意识。
(3).结合多媒体教学,课前播放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课堂中适当使用FLSAH动画展示微观离子之间的变化,能形象生动的让学生理解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布置和本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探究作业,开放式的作业布置,不但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增强了学生的课后自学学习兴趣,并能培养对化学知识的情感价值。
二、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温故求新,引入新课
温故:
【讲】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先来复习上节课所学过关于电解质和电离的知识
【投影】请同学们写出找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认真思考,在草稿上完成。
温故,上节课的知识是本堂课的基础。学生都能把知识回顾起来,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激发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和欲望。
求新:
【问】现在,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将上题中的两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投影】给同学们播放BaCl2与CuSO4反应的FLASH动画。
【讲】从动画中,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和离子的反应。
学生讨论,猜测混合后的结果。
认真观看动画,思考。
求新,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的发现,从而引出离子反应。
2.新课学习
3、随堂练习
【板书】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
仔细思考,做好笔记。
初步认识,离子反应的概念。
【问】离子反应属于初中学习的四中基本反应中的哪一种?
学生思考,并回答:复分解反应。
温故知新,为下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引入作铺垫。
【探究】请学生比较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的现象与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
【讲】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没有任何现象,说明没有发生反应;而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说明他们发生了反应。
【思考】硫酸铜为什么能和氯化钡反应,却不与氯化钠反应。以及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质。
【讲】因为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所以它们能够反应。而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的实质,其实只是它们在水容易中电离出的SO42-和Ba2+发生了反应,结合成了BaSO4↓,而Na+和Cl-并未参与反应。
【投影】Ba2+ + SO42- = BaSO4↓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
认真思考
通过硫酸铜和氯化钠不反应,与硫酸铜和氯化钡反应的比较,说明两种溶液之间有时能反应,有时却不能。引出对离子反应实质的思考。
通过讲解,得出离子反应实际上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结合的过程,引出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且为学习离子反应的条件做一个铺垫。
通过硫酸铜和氯化钡的例子,初步了解离子方程式。
【板书】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认真做好笔记
【问】那么像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