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综合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理环境要素 (二)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1、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条件)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和水圈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大气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到低洼处堆积,形成沉积岩。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纬度位置 不同 海陆位置 不同 气候不同 植被不同 土壤不同 陆地自然带 P1 P2 P3 P5 P6 P7 P4 P8 1.我国大陆缺失的森林自然带是——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跨经度最广的森林自然带是—— 亚寒带针叶林带 注: 自然带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一)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以热量为基础 2.主要成因: 1.规律: 自然带与纬线平行 荒漠 草原 森林 降水量 <200mm 200—400mm 〉400mm 自然带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 以水分为基础 2.主要成因: 1.规律: 自然带与经线平行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举例 形成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自然带更替方向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变化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 热量 水分 非洲沿20°E经线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亚欧大陆中纬地带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 (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海拔高度 ③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①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⑤主要原因:水热差异 高寒荒漠带 自然带问题:为什么南坡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降水量问题:南坡和北坡相比,哪一侧的降水更丰富,为什么? 雪线问题:南坡和北坡相比,哪一侧的雪线高? 81页活动: (1)因为珠峰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带谱复杂。 (2)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3)因为南坡迎风坡降水量大,应而积雪量大,雪线较低。 * * * * * * * * *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命出现前: 生命出现后: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活动:阅读教材66页,填写67页活动题的表格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了,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则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 活动:阅读教材68页的材料,回答问题 1、利用铱元素的变化,如何解释中生代恐龙灭绝的原因? 2、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有哪一些? (地壳运动、地球磁场的变化、流行病、恐龙本身的蜕化等)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 ② ③ ③ ④ ④ ① 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 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 代表人类将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 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③ 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影响环境 ④ 环境的反馈作用 小结: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中特殊的要素。 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 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危害 1)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地区; 2)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 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2、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 2)植树造林 3)加强国际间协作 1、原因: 人们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2、危害: A、增加皮肤癌,主要是黑色素癌; B、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C、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1)危害人体健康 2)破坏生态环境 和工农业生产 A、农产品减少及其品质下降, B、减少渔业产量, C、使塑料等高分子聚合物加速老化 3、措施: 全球合作保护 减少并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2、原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