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殖激素在血液中消失的很快,但常常是持续地,有时起着累积性的作用 少量的生殖激素即可能引起很大的生理变化 生殖激素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生殖激素间具有协同和抗衡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些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些肽类物质,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远隔的靶器官发挥作用。这些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神经肽称为神经激素。 部分神经分泌物既有神经激素功能,又具神经递质功能。 一、丘脑下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一)丘脑下部 丘脑下部又称下丘脑,也可算做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 下丘脑包括第三脑室底部和部分侧壁。在解剖学上,下丘脑由视交叉、乳头体、灰白结节和正中隆起组成,底部突出以漏斗柄和垂体相连。 (二)下丘脑激素的种类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位于视上核和室旁核,可分泌加压素和催产素等肽类激素,此类激素沿神经垂体束的长轴索下行,贮存于垂体后叶,需要时释放入血液; 另一类是小型内分泌细胞,主要位于下丘脑结节组(促垂体区),至少分泌9种肽类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功能。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或CRF)、促乳素释放因子(PRF)、黑素细胞刺激素释放因子(MRF)等6种释放激素(因子)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HIH)、促乳素抑制因子(PIF)和黑素细胞刺激素抑制因子(MIF)等3种抑制激素(因子)。 (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1.合成和分布 GnRH主要由下丘脑的特异性神经核合成。 2.GnRH的化学结构 自70年代分离哺乳动物的GnRH并确定其分子结构以来,至今已在脊椎动物确定了9种GnRH分子结构的变异型,其中哺乳动物1种,鸡2种,鱼类4种和七鳃鳗2种。 3.GnRH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 (1)GnRH的生物学作用:已知GnRH分布广泛,主要作用是促进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其中以促LH释放为主,也有促FSH释放的作用。 (2)GnRH作用于靶细胞的机理:肽类激素的受体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上。 4.GnRH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GnRH分泌细胞(肽能神经元)活动的调节可分为两类: 一类属于神经调节,一类属于体液(激素)调节。 5.GnRH的应用 诱导母畜发情排卵:初情期前、产后乏情母畜用GnRH激动剂处理可促进发情并排卵。母猪发情期注射可增加排卵数和窝产仔数。母牛用GnRH和PGF2α联合处理可提高超数排卵效果。在黄体期内大剂量或持续使用GnRH,具有溶解黄体的作用,从而可控制同期发情效果。 提高受胎率:有报道,在母牛输精的同时注射LRH-A3可提高受胎率。 治疗母畜不孕症:如卵巢机能障碍引起的内分泌紊乱,患胎盘滞留母牛产后10~18d注射GnRH可提高受胎率,缩短产后首次配种受胎的间隔时间。 用于鱼类的催情和促排卵。 二、催产素、松果腺激素 (一)催产素 催产素(OXT)是由下丘脑合成经神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的一种神经激素,是第一个被测定出分子结构的神经肽。 催产素的生物学作用 催产素和加压素虽然结构相似,但作用有很多的不同。加压素主要对血管平滑肌起收缩作用(加压作用)和抗利尿作用(又称抗利尿素)。 催产素有如下功能: 对子宫的作用:在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完成分娩。雌激素增加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对乳腺的作用:在生理条件下,催产素的释放是引起排乳反射的重要环节,在哺乳(或挤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催产素能强烈地刺激乳腺导管肌上皮细胞收缩,引起排乳。 对卵巢的作用:卵巢黄体局部产生的催产素可能有自分泌和旁分泌调节作用,促进黄体溶解(与子宫前列腺素相互促进)。 催产素分泌的调节 催产素分泌一般是神经反射性的。在分娩时,由于子宫颈受牵引或压迫,反射性地引起催产素释放。在哺乳期间,幼畜吮乳对乳头刺激也能反射性引起垂体尽快释放催产素。此外,雌激素能促进催产素及其运载蛋白释放,也可促进血液中催产素的分解代谢。 催产素的应用 催产素可用于促进动物分娩、治疗胎衣不下和产后子宫出血、子宫积脓等。 (二)松果腺激素 松果腺又名松果体,因形似松果而得名,位于下丘脑的下方。 在低等脊椎动物如古爬行类的松果体是由能感受光刺激、类似视网膜的细胞构成,因此这些动物的松果体有“第三只眼睛”之称。 而哺乳动物的松果体已进化为腺体组织,是一个神经内分泌换能器。 眼睛把光照周期的信息通过一系列神经元传递给松果腺,影响其分泌活动,其神经通路如下: 光→视网膜→视束→视交叉→中脑→桥脑→延脑→脊髓→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松果腺激素的功能 松果腺的分泌活动受光照周期的调节,即昼夜交替和每年中日照时间的变换周期均影响松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