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第章第节 第课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选择题
1.(2012年宁德模拟)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 )
A.磷脂和蛋白质 B.多糖和蛋白质
C.胆固醇和多糖 D.胆固醇和蛋白质
解析:从题意中可以看出,识别器具备的应该是细胞膜的识别功能,在细胞膜上具有识别功能的是糖蛋白。
答案:B
2.细胞膜中蛋白质具有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下列有关生物膜蛋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有些与糖结合,形成细胞与细胞间联络的文字
B.有些可与神经递质结合,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C.膜上大部分蛋白质都是可以运动的
D.膜上蛋白质均与物质转运有关
解析:膜上载体蛋白与物质转运有关。受体蛋白可与神经递质等结合,以传递信息。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膜上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运动的。
答案:D
3.下图为细胞膜的液态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
B.c指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
C.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内外侧均有分布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解析: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磷酸“头”部(c)是亲水端,脂肪酸“尾”部(a)是疏水端。细胞膜为细胞的边界,在细胞膜的外侧分布着具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而在细胞膜的内侧没有糖蛋白分布,因此,依据糖蛋白的分布可判断细胞膜的内外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细胞膜上蛋白质(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答案:C
4.(2012年长沙模拟)据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以和黑色素细胞膜的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这为美容研究机构带来了福音。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细胞膜的哪项功能( )
A.细胞膜中磷脂含量越高,功能越复杂
B.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为磷脂和蛋白质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内皮素拮抗剂和黑色素细胞膜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故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答案:C
5.(2012年曲阜检测)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
B.细胞膜的外面有糖蛋白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是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来完成的。对于异体移植来说,细胞之间不能相互识别,就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B
6.如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B.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
C.图中a表示信号分子(如激素)
D.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
解析:题图为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间接传递方式。甲细胞为发出信号的细胞,乙细胞为靶细胞,图中b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答案:D
7.(2012年正定月考)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是用带有不同荧光染料的抗体标记两种细胞的膜蛋白,一段时间后两种膜蛋白能在杂种细胞膜上均匀分布形成嵌合体。右图是相关实验记录,据此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当温度增加到15 ℃以上,膜质的流动性发生变化
B.该实验证明膜蛋白能够在膜表面运动
C.温度对膜蛋白的扩散有影响
D.图中数据说明融合时间越长形成的嵌合体越多
解析:由图示可知,在低温时形成嵌合体的比例较小,温度适宜时比例较高;15 ℃以上时膜质的流动性明显发生变化;从图中无法得出融合比例与时间的具体关系。
答案:D8.(2012年日照摸底)如图为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1和5的连通,使细胞质和核内物质的联系更为紧密
B.图中2为核孔,通过该结构不仅可以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还可以实现信息交流
C.若该细胞核内的4被破坏,该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将不能正常进行
D.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和代谢中心
解析:图示中1表示与核膜直接相连的内质网膜,2表示核孔,是核质交流的孔道,3表示染色质,4表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如果核仁被破坏,会导致核糖体异常,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才是细胞的代谢中心。
答案:D
9.(2012年梅县月考)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属于生物膜系统,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②是所有生物遗传物质的载体
C.③与蛋白质的合成以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