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doc

发布:2017-12-29约3.2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材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教材最后安排了一个“活动” 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教学难点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设计意图]:从教室实际情况和师生平常的对话导入新课,这种问题引导法显得很自然,并结合一些夸张的漫画,既能引起学生对《人口的合理容量》这节课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新课教学]: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的教学设计 1、区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两概念 (图片展示):世界1800年以来人口增长柱状图,让学生观察图片。 老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老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地球上的可用空间越来越狭小,自然资源也变得越来越匮乏。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这是大家首先关心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两个概念: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请同学自己看书说说什么叫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 学生阅读课本: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设计意图]:介绍环境人口容量产生的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提出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这两个概念。 2、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这是本节的重点难点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木桶效应”理论,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过分析讨论。 教材提到“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其中各要素与人口容量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呢?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情景: ⑴让学生阅读分析木桶效应示意图及其原理:我们知道,当一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主要取决与组成木桶的桶板究竟有多长,如果各块桶板的长度并不相同,那么,木桶容纳水量的多少取决与长的桶板还是短的桶板呢?多数学生很快回答:当然取决于最短的板。 ⑵结合思考题:假如各块桶伴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木桶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短暂思考和讨论后回答:木桶容量由短板决定,那么环境人口容量也就由短板代表的某一资源的数量来决定。 ⑶进一步分析,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可能是哪些资源呢?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资源种类很多,这里主要考虑的应该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基本资源,如土地、淡水和能源等。 ⑷再给桶板赋予不同的含义进行讨论:如果桶板代表环境人口的各个制约因素,那么木桶效应又反映了什么道理呢?有了前面的分析经验,这次学生很快议论:由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是随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资源的消耗还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紧密联系,这就取决了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接着问:那么,短板有可能是那个因素呢?有的同学回答:是资源,因为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度都离不开资源,资源多了当然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同学反对:是啊,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技水平上。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科技水平很低,获得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还有的同学说:消费水平的高低才决定人口容量的大小。在同样的资源条件下,如果人均消费大,则其所能养活的人口就少,如果人均消费小,则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书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中的三种观点,让学生对自己支持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述,并鼓励他们在不同观点间辩论。 最后教师小结,让学生认识到: I、不论是科技还是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的影响,多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上的,所以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II、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及人类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