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影像学表现胡永胜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常肝CT 左图:肝脏冠状位MPR重建,多方位显示肝脏大小、形态及外缘 右图:肝CTA清楚显示门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 三、MRI检查 平扫:常规采用SE和FSE序列,包括T1WI 及T2WI,必要时可辅以脂肪抑制技术,以进一步鉴别病灶内是否存在脂肪组织。 肝实质T1WI 上呈均匀的中等信号,较脾信号稍高, T2WI 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脾脏。 正常肝MRI 左图:T1WI图像,肝实质为中等信号,但高于脾的信号,其中可见流空低信号血管影。 右图:T2WI图像,肝实质为低信号,明显低于脾的信号,信号均匀一致。 肝右叶 横断位T1W 横断位T1W压脂 冠状位T2W 肝静脉、门静脉和胆道在T1WI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影,在T2WI上多表现为高信号影。 肝脏的分叶及分段 五叶八段: 1、尾状叶 —— S1 左外叶上段—— S2 2、 左外叶 左外叶下段—— S3 3、左内叶—— S4 右前叶上段—— S8 4、右前叶 右前叶下段—— S5 右后叶上段—— S7 5、 右后叶 右后叶下段—— S6 CT分段 首先找出肝脏的三大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右静脉;找出门静脉及其分叉部位。 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夹着的是S1(尾状叶)。 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之间是右前叶,肝右静脉以后是右后叶。门静脉分叉可以区分上段和下段,即肝S5(右前叶下段)/S8(右前叶上段),S6(右后叶下段)/S7(右后叶上段),门静脉分叉以上为S8,S7。 肝左外叶以肝裂为界,比较容易辨认,左内叶为肝裂和肝中静脉之间区域。 一般规律,从CT上看,最先看到的是S8 (右前叶上段), 然后是S2(左外叶上段)、S3(左外叶下段)。胆囊往下的层次是S5(右前叶下段),最后的层面一般是肝S6(右后叶下段)。 对比增强扫描的意义 增加病灶与正常组织对比,可发现小病灶或可疑等密度病灶 了解病灶血供和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及组织间关系,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 提高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 确定并显示病变是否为血管性病变 正常肝脏为实质性,轮廓光滑、整齐 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脾、胰、肾及血液 增强扫描动脉期肝实质无强化或强化轻微,门脉期肝实质显著均匀强化 CT上一般以胆囊窝与下腔静脉的连线为界将肝脏分为左、右叶,肝左叶又分为内侧段和外侧段,右叶分为前段和后段,经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向内突出的肝组织为尾叶。 正常肝脏CT表现 肝脏血管:肝内有三套血管系统,即门静脉、肝静脉及肝动脉,平扫静脉呈低密度条状或圆形影,肝动脉一般不显示,增强后呈高密度影。 肝静脉:在膈下平面,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基本呈横向走行并汇入下腔静脉,此区称第二肝门;CT上,肝静脉可作为肝段划分标记,肝右静脉位于右叶前段和后段之间,肝中静脉位于左叶与右叶之间,左肝静脉位于左叶内侧段与外侧段之间。 肝门静脉:多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向右上方经下腔静脉前方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两支,分别进入肝左叶和肝右叶。肝门静脉在肝内反复分支,最终注入肝血窦。 肝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液经过交换流到肝小叶中的毛细小静脉(肝血窦),再由肝小叶的中央静脉汇合成小叶下静脉,进而汇合成肝静脉,出肝脏后进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内循环 。 肝门静脉的属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叶城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胡永胜 2016.07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食管及胃肠道等 肝、胰等 胆、脾 检查方法 1 正常影像学表现 2 肝 脏 异常影像学表现 3 (一)、X线检查 1、 X线片和透视 肝脏检查方法 1 正常腹部X线平片 肝胆位于右上腹,右膈下,由于结肠肝曲充气,衬托可显示肝下缘,称肝角(箭头) 正常腹腔动脉造影 肝总动脉及脾动脉起源于腹腔干动脉。 肝总动脉又分出肝固有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分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