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齐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题(含答案).pdf
齐昌中学2024到2025学年九年级下期历史第一次月考题
(2025年3月)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题2分30题共60分)
1.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
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2.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考古发现结论
①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原始农业形成
的遗存
④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贫富分化出现
A.①B.②C.③D.④
3.2024年5月,四川三星堆文物在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展出,它既有与中原夏商王朝类似的青铜器和玉器
又有独具古蜀特性的金杖、青铜人像、面具等。这体现出中华文明的()
A.地域文化特征B.草原文明基因C.外来文化元素D.农耕文明内涵
4.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写道:“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作“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
大夫叫作“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
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段材料意在说明分封制
A.核心是政治与血缘的结合B.家与国的区分是为了明确等级
C.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更加明显D.隐含分裂割据的不利因素
5.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D.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6.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
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较高生产力水平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D.宽松的社会氛围
7.如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名称部分措施
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
能享受公族特权
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
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8.《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由
材料可知()
A.商鞅制定的法律得到了百姓支持B.商鞅侧重军事和经济改革
C.商鞅变法损害权贵利益,难以推行D.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推行改革
9.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
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
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
10.诸子百家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这些寓言被后人凝练为各种成语,如《庄子》中的“邯郸学步”、
出自《韩非子》中的“自相矛盾”、《孟子》中的“拔苗助长”。这反映出百家争鸣
A.各学派间相互抨击B.促进社会的思想解放
C.创造成语宣传主张D.为中华文化发展奠基
11.秦代半两钱采用外圆内方的形制,外圆象征着天命,内方代表着皇权;“半两”二字字体结构严
谨、笔画方折,彰显出皇权的庄重和权威。由此可见,秦代半两钱的设计彰显了
A.皇权至上的政治理念B.传承后世的美好愿景
C.和谐统一的文化内涵D.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