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故都的秋》教案(含课后练习题及答案).docx

发布:2018-06-25约1.04万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荷?塘?月?色?朱自清?[学习目的]:?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2.语言运用的技巧?难点:?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2.通感的运用?[教学设想]:?1.预习提纲:?①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③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2.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3.加强朗读?[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作者)?2.简介《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二、学生看投影上的画面,听配乐朗读,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三、整体把握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课后练习1.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2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学生讨论交流:?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学生讨论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补充:?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②句“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③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④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⑤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