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膀胱疼痛综合症/间质性膀胱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间质性膀胱炎的认识历史-百年顽疾 1美国医生Skene在其书《 Diseases of the Bladder and Urethra in Women》(New York, William Wood, 1887)描述了一种膀胱疾病:“一种炎症,能破坏部分或全部粘膜,并扩展至肌肉层 ” 21907年,德国医生Nitze第一次描述了该病,“一种膀胱粘膜下炎症性疾病,患者通常有耻骨上疼痛,膀胱镜下充盈至最大时可见粘膜撕裂现象” 并提出了间质性膀胱炎的疾病名称 1Compbell’Urology 8th pp 632; 2Compbell’Urology 6th pp 982 间质性膀胱炎的认识历史-百年顽疾 美国Hunner医生报道了一组8例膀胱溃疡女性患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多伴耻骨上疼痛,此膀胱镜下的溃疡被后人命名为“Hunner氏溃疡”。 有关间质性膀胱炎的Hunner氏溃疡特征曾经整整影响了间质性膀胱炎诊断长达60年 直至20世纪末人们才确定Hunner’s溃疡实属罕见 1Compbell’Urology 8th pp 632; 2Compbell’Urology 6th pp 982 间质性膀胱炎的认识历史-百年顽疾 1978年Walsh A. 提出采用“Glomerulations” (红斑证或肾小球样出血)一词来描述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麻醉下水扩张后的出血表现,并指出为间质性膀胱炎特征性表现之一。 同年,Messing及Stamey提出了排他性诊断 1Compbell’Urology 8th pp 632; 2Compbell’Urology 6th pp 982 流行病学及其存在的问题 没有确切而统一的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资料差异很大 NIDDK诊断标准为有创诊断方法,无法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只有完好的疾病统计系统才可能获得准确的统计学资料 流行病学及其存在的问题 Oravisto研究(1975) 诊断标准:慢性排尿症状、正常尿常规和尿培养及膀胱镜活检炎症表现 收集了赫尔辛基整个城市的所有病例 有完整的病例登记系统 全民免费医疗 联合了仅有的数家医院 缺陷:并非NIDDK诊断标准 结果:总发病率10.6/100,000,男:女=1:10 Oravisto KJ: Epidemiology of interstitial cystitis. Ann Chir Gynaecol Fenn 1975;64:75–77. 流行病学及其存在的问题 1994,Jones及 Nyberg研究 问卷表调查 结果:发病率 501/100,000 缺陷:因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单纯问卷表普查可能高估间质性膀胱炎的发病率 Jones CA, Nyberg L: Epidemiology of interstitial cystitis. Urology 1997;49(Suppl 5A):2–9. 流行病学及其存在的问题 1III型前列腺炎中可能60%为间质性膀胱炎 2生育妇女15%患有慢性盆底疼痛 3女性不明原因慢性盆底疼痛者80~85%间质性膀胱炎 4“Evil twins”-子宫内膜异位和IC并存现象(90%) 2Mathias SD. Obstet Gynecol 1996;87:321-327. Miller JL. Urology. 1995;45:587-590. Novicki DE. Urology. 1998;52:621-624. 1 3Parsons CL. Obstet Gynecol 2001;98:127-132. 4Chung MK. JSLS 2002;6:311-314. 病因 感染 肥大细胞 上皮通透性增加 神经原性炎症 自体免疫炎症 尿液异常 可能反映了间质性膀胱炎的病理生理进程的不同环节 或可能为多病因所致 或病因不明 间质性膀胱炎的病理生理改变 Reviews in Urology 2002; 4(suppl 1):S16-S20. 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大体病理 溃疡型 非溃疡型 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显微病理 非特异性炎症 老年人除外广泛原位癌 常规治疗疗效差时进一步明确诊断 肥大细胞增多 细胞增加不明显,但脱颗粒现象严重 溃疡型通常伴随肥大细胞增加明显 需结合临床诊断 病理及其临床意义 HE染色 肥大细胞染色 诊断-排他性诊断 临床症状 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 尿频尿急,尤其是夜尿增多,但不会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盆底疼痛 女性表现为尿道阴道刺痛或会阴隐痛 男性表现为外生殖器会阴等部位疼痛 症状反复,进行性加重 诊断-排他性诊断 其他相关疾病病史 泌尿生殖系感染 化学性及放射性膀胱炎 泌尿生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