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点总结 (2).docx
一、基本信息填写
1.报告单位:填写报告卡的医疗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
2.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
3.报告时间:填写报告卡提交的日期,格式为YYYYMMDD。
4.病例编号:填写病例在医疗机构内的编号。
5.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住址、联系电话等。
6.医疗机构信息:填写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
二、病例信息填写
1.诊断日期:填写病例确诊的日期,格式为YYYYMMDD。
2.诊断名称:根据病例资料,填写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
3.疾病编码:根据诊断名称,填写相应的疾病编码。
4.发病日期:填写患者发病的日期,格式为YYYYMMDD。
5.症状:简要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
6.体征:简要描述患者的体征表现。
7.实验室检查:简要描述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8.影像学检查:简要描述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9.治疗措施:简要描述患者接受的治疗措施。
10.转归:填写患者的病情转归,如治愈、好转、恶化等。
三、接触者信息填写
1.接触者姓名:如有密切接触者,填写其姓名。
2.接触者关系:填写与患者的关系,如家人、朋友等。
3.接触时间:填写接触者与患者接触的日期和时间,格式为YYYYMMDDHH:MM。
4.接触地点:填写接触发生的地点。
5.接触者健康状况:简要描述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如有无相似症状等。
四、疫情防控信息填写
1.防控措施:填写医疗机构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如隔离、消毒等。
2.防控效果:评估防控措施的实施效果。
3.疫情报告:填写疫情报告的相关信息,如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4.上级部门批示:如有上级部门批示,填写批示内容。
五、填写注意事项
1.填写报告卡时,要求字迹清晰、信息准确,不得涂改。
2.报告卡中的时间、日期必须真实可靠,不得随意篡改。
3.填写报告卡时,应遵循客观、真实、全面的原则,不得遗漏重要信息。
4.报告卡中的疾病编码应根据最新版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编码》进行填写。
5.报告卡提交后,应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一、基本信息填写
1.报告单位:填写报告卡的医疗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以便相关部门及时联系。
2.报告人:填写报告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报告人应具备一定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报告卡信息的准确性。
4.病例编号:填写病例在医疗机构内的编号。病例编号有助于医疗机构内部对病例的管理和追踪。
5.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住址、联系电话等。患者信息应真实可靠,以便于追踪和联系患者。
6.医疗机构信息:填写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确保医疗机构信息准确,以便相关部门协调和指导防控工作。
二、病例信息填写
1.诊断日期:填写病例确诊的日期,格式为YYYYMMDD。诊断日期是判断病例报告时效性的关键信息。
2.诊断名称:根据病例资料,填写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诊断名称应准确反映病情,避免使用模糊的描述。
3.疾病编码:根据诊断名称,填写相应的疾病编码。疾病编码应遵循国家统一的编码体系,以便于信息统计和分析。
4.发病日期:填写患者发病的日期,格式为YYYYMMDD。发病日期是判断病例报告时效性的重要依据。
5.症状:简要描述患者的主要症状。症状描述应具体、明确,以便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防控措施的有效性。
6.体征:简要描述患者的体征表现。体征描述应客观、准确,以便于其他医护人员对病例的了解和判断。
7.实验室检查:简要描述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真实、完整,以便于诊断和治疗。
8.影像学检查:简要描述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应清晰、具体,以便于诊断和治疗。
9.治疗措施:简要描述患者接受的治疗措施。治疗措施应全面、具体,以便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10.转归:填写患者的病情转归,如治愈、好转、恶化等。转归信息应准确、及时,以便于其他医护人员对病例的了解和判断。
三、接触者信息填写
1.接触者姓名:如有密切接触者,填写其姓名。姓名应真实、准确,以便于追踪和联系接触者。
2.接触者关系:填写与患者的关系,如家人、朋友等。关系描述应明确,以便于判断接触者的风险程度。
3.接触时间:填写接触者与患者接触的日期和时间,格式为YYYYMMDDHH:MM。接触时间应准确,以便于评估感染风险。
4.接触地点:填写接触发生的地点。地点描述应具体,以便于评估感染风险和采取防控措施。
5.接触者健康状况:简要描述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如有无相似症状等。健康状况应真实、准确,以便于判断接触者的风险程度。
四、疫情防控信息填写
1.防控措施:填写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