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论文资料).doc

发布:2022-09-03约1.16万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神经内外科”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8635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 2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2 1.2 线粒体损伤与能量代谢障碍 2 1.3 钙超载 3 1.4 细胞因子 4 1.5 中性粒细胞 4 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 5 2.1 磷脂酰肌醇信号转导途径 5 2. 2 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型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5 2.3 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6 2. 4 N F-κB 途径 6 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靶向治疗 6 3.1 抗氧化剂的应用 6 3.2 caspases家族受体阻滞剂 7 3.3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7 3.4 基因治疗 7 3.5 其他 8 4 结语 8 文2:他汀类药物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8 1 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9 2 对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心肌损伤的影响 10 3 对前列腺素系统的影响 11 4 对心律失常及钾通道的影响 12 5 结语 13 参考文摘引言: 13 原创性声明(模板) 14 文章致谢(模板) 14 正文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论文资料) 文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 冠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对能量的需要时就会发生心肌缺血。一旦缺血存在,心肌组织不仅缺氧和代谢障碍,同时毒性代谢产物蓄积,引起缺血性损伤,如继续发展,则导致心肌死亡。长期来人们认为细胞坏死是这种心肌死亡的唯一方式。近年来,随着检测方法的改进,凋亡研究不断向心血管领域的拓展,目前累积的资料充分表明,心肌细胞同样存在凋亡,细胞凋亡也是缺血性心肌细胞死亡的重要方式之一[1,2]。当前,细胞凋亡是缺血性心脏病研究的崭新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1.1 氧自由基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 ),是氧在还原时接受电子不足所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的含氧基团,是机体内氧分子的不完全代谢产物。心肌缺血/再灌注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在生理状态下,机体需要不断地产生自由基参与正常代谢过程,多余的自由基可及时地被清除,其产生与清除处于动态平衡;活性氧有很强的氧化活性,可破坏机体氧化/还原动态平衡,造成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脂质)的氧化损伤;凋亡是机体氧化损伤的后果之一[3~5] 1.2 线粒体损伤与能量代谢障碍 目前研究表明,细胞凋亡的发生与线粒体有关。凋亡过程中线粒体的早期改变是膜通透性变化和转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基地和供能场所,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能量代谢和抗活性氧化,均有赖于线粒体的功能。细胞发生凋亡时,其线粒体的亚微结构虽基本正常,但其功能已有显著变化,从而造成ATP明显下降。实验证明ATP明显下降可进一步引起一系列代谢异常和紊乱: ①心肌缺血时,随着ATP含量的下降,细胞膜、肌浆网Ca2+-ATP酶活力,以及肌浆网钙摄取能力下降,并且不同阶段心脏依赖能量的Ca2+隔室化机制活性降低使Ca2+内流增加,并激活膜磷酶,使膜磷脂降解为溶血瞵脂,导致缺血性肌挛缩,并在此过程中产生OFR,进一步产生损害作用[6] ;②依赖ATP的细胞膜泵活性降低,膜电位改变,以及心电图ST段改变;③缺血涉及的心肌纤维收缩性降低,部分是由于酸中毒和肌钙蛋白C亲和力降低的缘故,此外,酸中毒又可直接损害细胞的超微结构;④缺血区同非缺血区形成代谢梯度,成为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之一。最近有观点认为[7] ,能量代谢障碍可造成心肌细胞基因结构及表达的异常,细胞内的ATP水平是决定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的主要因素。 1.3 钙超载 近年关于Ca2+细胞功能的研究报道很多,认为细胞Ca2+超载是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缺血期由于Na+-K+-ATP 酶活性降低,造成细胞内Na+超载,后者激活细胞质膜上的Na+-Ca2+交换蛋白, 因而在再灌时随着Na+外移,大量Ca2+进入细胞内,形成细胞内Ca2+超载现象。缺血/再灌注期间,多种因素造成细胞内Ca2+超载,Ca2+作为信号转导系统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血及再灌注时钙超载的发生,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期,高浓度的细胞内Ca2+很容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