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论文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药学”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5594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2
1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
2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3
3 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3
4 液态药物固态化 4
5 减少药物间的配伍变化 4
6 具有缓、控释和靶向性能 5
7 小结 6
文2:职教云平台在高职药剂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6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进下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7
二、药剂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职教云平台的药剂学中的应用 8
(一)班级以及课程的创建 8
(二)基于丰富的资源库为课前导学做准备 9
(三)实时互动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 9
参考文摘引言: 9
原创性声明(模板) 10
文章致谢(模板) 11
正文
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论文资料)
文1:微囊化技术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微囊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最先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渥斯特教授发明的,他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了微囊,并成功地运用于药物的包衣。50年代,美国NCR(国家现金出纳公司)的格林采用相分离复合凝聚法制备了明胶微囊并将其制成无碳复写纸,获得了专利。60年代,高分子聚合方法应用于微囊制造,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伴随着制药新技术的发展,
微囊的粒径从微米级到纳米级。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已有一些微囊产品,但为数不多。多数微囊技术还停留在研究阶段,没有转化为生产力,但药物被微囊包埋以后,具有其他剂型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就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作以下综述。
1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β-胡萝卜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会被氧化,胡富强等[1]采用复凝聚法制备β-胡萝卜素微囊,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原料药于光照条件下半衰期为6.9 d,而β-胡萝卜素微囊在相同条件下半衰期为24.8 d,β-胡萝卜素微囊为原料药的3.6倍,将β-胡萝卜素制成微囊可增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维生素C性质极不稳定,分子中含有连烯二醇基[-C(OH)=C(OH)-]的结构,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及内酯环的结构极易水解。一方面与空气接触自动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水解生成2,3-二酮C古罗糖酸,并可进一步氧化生成苏阿塘酸和草酸,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另一方面维生素C的水溶液不稳定。pH过高或过低都能使内酪环水解,并可进一步发生脱羧反应而生成糠醛。后者受空气影响经氧化和紧合而呈黄色。空气、光、热和重金属都可加速本反应的发生。廖志平[2]通过将其制成维生素C微囊缓释片达到解决其不稳定的问题,同时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维持稳定药物浓度,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2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柏、黄琴、桅子4味中药组成。由于口味极苦,难于矫正,且对胃黏膜有刺激,因而, 韩云龙等[3]采用滴注法制备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 所得徽囊为黄色约中lmm的小粒,几乎无味,扣除注射器粘附部分,成囊率几乎100%
胡富强等[4]应用复凝聚法制备得到了无腥臭味的鱼油粉末化产品-鱼油微囊。
盐酸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不易吸收进人血液,因此临床上使用的大多是口服片剂,用于治疗痢疾,腹泻等肠道疾病,但其味道太苦,给患者特别是儿童服用带来不便。彭智聪[5]等以明胶为囊材用冷凝法将黄连素制成微囊以掩盖其苦味,其包囊率为%,所得微囊呈圆球型,光滑圆整。后来彭智聪等人[6]又用实验证实该法制得的盐酸黄连素微囊在0.1 mol/L盐酸介质中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在1 h内片剂溶出率为98.2%,而微囊制剂为64.01%
3 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吲哚美辛等对胃有刺激性,谢茵等[7]用复凝聚法制得壳聚糖-海藻酸盐吲哚美辛肠溶微囊,粒径1 mm左右,干燥后粒径0.2~0.3 mm,其包封率依次为61.80%,57.00%, 64.20%,微囊中吲哚美辛在人工肠液中的溶出速度明显快于人工胃液,制成微囊后,药物对胃的刺激性明显改善。
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刺激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孙伟张等[8]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阿司匹林肠溶微囊, 采用丙烯酸树脂号为包衣材料,篦麻油为增塑剂,乙醇为溶剂,阿司匹林为囊心物,经扫描电镜和差示量热扫描法测定表明,微囊包裹形成,囊心物:囊材按1:4较好, 体外释放试验发现,微囊能迅速在人工肠液中释放,45 min释药达到75%,肠溶片45 min释药低于60%, 微囊释药速度阿司匹林肠溶性微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