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以审计视角推动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5600字】.doc

发布:2025-01-18约7.61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6-

以审计视角推动商业银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普遍认为绿色信贷能够对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内容也较为宽泛。MarcelJeucken(2001)认为银行和金融部门在公共政策、经济表现和各种形式的商业和工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推进社会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Scholtens和Dam(2007)认为采用赤道原则的银行在社会声誉和环境政策上与不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有明显差异,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好。MengWen和ChungHua(2023)利用22个国家的162家银行的样本,在此脉络之下研究发现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在资产报酬率和利息收入方面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因此认为银行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声誉而且会提高财务绩效(StefanoDellAtti等,2022)。Robert(2014)认为环境合规是银行经营的必要举措,但它不一定会增加成本,通过此事可以看出在社会声誉和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下,它带来的收益甚至会超过成本的增加(陈思嘉,刘卓然,2022)。M陈思嘉,刘卓然Finger等(2023)利用比较分析、事件研究法和两阶段选择模型,研究赤道原则(EP)的采用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发达国家绩效较差的银行采用EP可以增加资金流动性和利息收入;在发展中国家绩效较好的银行在采用EP之后会降低资金流动性和利息收入(王凯旋,陈慧玲,2023)。

Biswas(2016)指出工业和企业在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下是很脆弱的,银行业作为工业和企业部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一,面临着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长期来看,工业和企业环境风险可能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收益率。Ivan等(2022)认为绿色金融的实践与企业未来的市场价值和盈利能力有关,采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从中看得出来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AvitalEshet(2022)对加入赤道原则的成员在实施赤道原则前后的活动进行比较,发现加入赤道原则的成员在实施赤道原则后所资助的项目风险更大(蔡雨桐,杨旭东,2021)。Naiwei等(2023)研究发现加入赤道原则(EP)的银行要持有更多的流动性缓冲来应对短期内采用EP带来的更高的风险和成本。为验证上述结论的合理性,本论文从多个视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检验。我们采集了多种来源的高质量数据,并通过严格的筛选与净化程序,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度。这些数据涉及多种变量和影响因素,为研究的综合分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纳了多种先进的统计与分析技术,旨在全面、公正地评估所研究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揭示数据所蕴含的规律和关系。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所研究现象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Wanting(2022)研究认为绿色信贷在短期内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有负面影响,考虑到当前的环境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小,表现出异质性。

另外,国外也有为了保护环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实行合理的碳定价等相关研究。比如Scholtens(2016)指出,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情况下绿色金融产品将会趋向于标准化,其标准化程度会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而提升;VipinKumarAggarwal(2024)认为绿色金融是使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带动了传统金融持续向创新型金融的方向发展。在探讨干扰因素与误差来源方面,本文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研究。初步识别了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若干关键因素,包括样本偏差、数据误差、遗漏变量以及时间延迟效应等。针对这些潜在干扰因素,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尝试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来量化其影响。为了控制样本偏差,本文注重样本的代表性和全面性,并通过同领域专家评审来评估样本选择对结论可靠性的潜在影响,以全面覆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各项因素。BijanBidabad;MahshidSherafati(2022)在研究碳定价问题时发现环境作为公共物品被排除在市场价格体系之外,存在市场失灵问题,指出政府政策和金融监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薛宇峰,马思敏,2021)。

2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绿色信贷在银行业中的具体实践,主要围绕环境金融和企业社会责任展开。学者李晨曦,张雪婷(2023)深入研究了环境金融,在这条件下进行他觉得目前可以在当前的信贷评估机制中增加有关环境评估的内容,这样就能更好的将环境风险纳入到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管理过程中去,一旦发现有违环境评估的贷款者就有能力立刻发展及时调整。这样才是更加完善的环境融资机制。

王俊杰,陈宇辰(2022)研究认为,目前日本在进行环境融资发展方向方面,是通过开展有效的环境评级制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