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环境关系之分析兼论组织与领导之特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學校組織特質之分析—由組織與環境之關係談起 林志忠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師資培育中心 一、前言 1.教育組織為行政作為思考的主體,然教育組織之特性為何? 2.由「組織與環境」關係之分析,組織的特質有那幾類? 當學校組織面臨許多外在環境變遷影響時,組織如何因應,應該如何因應? 3.由上述分析,學校組織特質為何及其教育行政領導有何啟示? 組織 某些人為達成共同特定的目的而彼此結合的團體。 教育組織乃是教育行政人員的結構與行政運作的歷程。其透過階層體系之權責分配與運用,經由機構目標與成員需求之交互作用,協調並統合人力與物力,並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需要,以達成發展與改進教育事業之共同目的。 問題 1.您認為現行教育組織有那些是與過去不一樣? 2.您認為教育組織與商業組織或公共組織一樣嗎? 當前主要外在環境的壓力舉隅 1.國際化、WTO、資訊化…… 2.經費問題、文化變遷、家庭變遷、升學、兩性平權…… 3.師資結構改變、少子化問題、九年一貫課程、…… 二、組織與環境理論的發展 1950-1960年:封閉系統 1970年:開放系統 1967年: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 1978年: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1977年:組織生態論(organizational ecology) 1977年:新制度論(neo-institutionalism) 封閉系統(1950-1960) 1.重內部的分工與溝通管道,亦即從組織結構 來討論。 2.認為只要充份理性地控制內部組織變數,一 切就會運作順利—即效率達成。 3.實例:韋伯(Max Weber,1864-1920) 科層體制 為主:權威階層、法規條例、專職分工、不講人情、書面案卷、支薪用人等—效率達成。 4.當領導者失敗,通常會使這系統就垮了。 開放系統(1970-) 1.強調環境對正式組織結構的影響,甚於內部 變項所產生的影響,組織系統必須不斷轉變, 以適應外在環境。 2.組織會將外在環境之輸入,予以轉化而加以輸出,以適應外在環境的需求。組織雖是目標導向、理性思維,但不是僅強調最佳化方向,而是強調在環境限制下最滿意之方案,而且常有一種以上的解決策略。 3.強調組織動態過程的研究。 4.實例: (1)CIPP: (2)SWOT: (3)TQM: C:背景;I:輸入;P:過程; P:結果 S:優勢;W:弱點;O:機會; T:威脅 TQM:培養視野、整體分析、訓練 與問題解決、教育、制度化 權變理論(1967) 1.因外在環境不斷地改變,故組織必須不斷地改變結構,以因應環境的需要。 2.一般而言,面對較穩定的環境,組織會強調以機械式的隱喻;而面對變動的環境,則會強調有機式的隱喻,以少專門性、而較具彈性的組織來因應。惟整體而言,並沒有那一個是較佳的組織。 3.為理性模式的一種,強調組織在目標導向、理性行動中,一方面得以適應環境變遷,另一方面能達成組織的效率與效能。此即適應模式(adaptation model) ,認為組織可因應環境需求,而自行調整的組織結構的承載力,同時還彰顯組織控制環境的權力。 資源依賴理論(1978) 1.強調組織無法自給自足(10%),必須依賴環境以獲得資源,而組織內領導人員的主要工作即在確保資源能源源不斷供給。 2.較重視環境是如何為組織提供必要的資源,而組織又是如何為爭奪資源而彼此競爭。雖然強調環境對組織的影響,但不悲觀,強調組織內部之決定能對環境有效的導引。亦即資源依賴理論也是屬於理性適應模式的一種,強調目標導向及理性行為。 3.總是,學校組織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由行政領導者主導,採取目標導向、理性行為的方式,以達成組織的效能與效率。 組織生態論(1977) 1.以研究組織群體間的的交互作用為主,包括組織的創生、消失與群體間相生與相剋的動態現象。 2.基本論題: 組織存在—選擇—維持—惰性— 組織變異 3環境選擇組織的主要考慮:利基理論 (1)利基(組織賴以生存之資源的組成) (2)利基寬度 (3)利基重疊 (4)紋理理論和通才與專才主張、 (5)密度依賴與競爭排除原則 4.一般而言,舊的組織、規模與複雜度高的組織,從組織的制度化及標準化程序中,較易產生一套可再生結構,即可依賴性及可計算性,使組織能得到較高的效率,也使該組織之重組或解散的可能性較低,在整個環境對組織的選擇較佔優勢。基此,一個新組織的設立,通常會因組織的可依賴性及可計算性之不足,而被環境所淘汱。 4.雖舊的組織、規模與複雜度高的組織,其生存優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