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师精讲,分析新中国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
2.通过自主学习,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主要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
立的相关史实。
3.通过讨论、互助分享,深刻理解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通过教师解疑,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时空定位】
【重点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内容、实质、意义;
稳定物价的措施、结果;
抗美援朝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内容;
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特点、意义;
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
建国初期的制度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知识清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理论基础: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P160历史纵横)
(二)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内容:
(1)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改北平为北京,决定国歌、国旗;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②作用: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政协职责、性质:代行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形式;(学习聚焦)
(三)成立标志:10月1日,开国大典
(四)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背景(了解):
1.国民党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解放军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新解放区未完成土地改革。
3.财政经济的困难。
4.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二)措施(P160学习聚焦整体把握)
1.追歼残敌,剿匪镇反。
2.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2/3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内容:1950年夏,颁布《土地改革法》,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
(3)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理解)
(4)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背景(了解):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加剧物价飞涨。
(2)措施:
①“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合P161历史纵横了解)
②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在争夺市场的领导权,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理解)
(4)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为国家展开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背景:(了解)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武装干涉朝鲜,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2)经过:(了解)
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经过5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③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3)意义:
①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内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③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结合P163历史纵横)
2.特征:凸显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革命性外交。(补充)
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1)内容: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