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空战启示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越战空战启示录
越战空战启示录
引子 1966 年 10 月 5 日,“滚雷”行动,北越河内上空。
呼号为“暴风 1”、“暴风 2”的两架美国空军 F-4C“鬼怪”战斗机正在为两架 EB-66 电子战飞机进行护航任务。“鬼怪”编队距离 EB-66 编队大约 10 公里左右,两个编队中所有的飞机都接到过几次电子警告—— 米格机就在这个空域,然而谁也没有发现米格的踪影。在攻击航线上飞行了一段时间后,EB-66 开始进行一次转弯飞行,一架 EB-66 的观察员向左侧望去,他发现一架飞机呈螺旋状往下坠去——“暴风 1”被击落了。整个空域依然一片寂静,没有敌机的踪影,没有雷达告警声,谁也不知道米格杀手从何而来,又去向何方。“暴风 1”的后座雷达操纵员随即被营救小组救回,前坐飞行员失踪。生还的飞行员发誓说,他们是被导弹击落的,类似“响尾蛇”那样的导弹,绝不是萨姆。
4 天后,还是在河内附近,一架海军的 F-4B 再次遭遇米格并被击落,生还的雷达操纵员说:“是的,我看见它了。是 MiG-21,它用导弹击落了我们。”
这是越南战争中美军战斗机首次被空空导弹击落,这两次空战也向全世界宣告:空战从此进入导弹互射的时代。
第二代战斗机·武器·越南空战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航空兵已经基本以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为主,在越南的空中力量主要有空军的 F-105、F-4C 和海军的 F-8、F-4B,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 A-1、A-5、A-4、A-6、A-7 等战斗机和攻击机,但越战早期真正成为空战主力的则主要是前面四种。这些飞机源自很标准的二代机思维,或者叫做冷战思维:大型、复杂、多用途、高空高速。因为想象中的欧洲战场拥有巨大的纵深和数以千计的战术核武器——很恐怖,也很简单。这要求西方的战斗机能够伴随轰炸机或者仅依靠自身快速穿越前沿并对苏联的内陆目标进行核攻击。在突防过程中美国战斗机将遭遇苏联截击机,更为主要的是,战斗机还将面对大群携带核弹的苏联轰炸机,因此战斗机都拥有雷达和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出于对速度的渴望,2 马赫成为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要求,然而此时的发动机和空气动力学还未能较好的支持这一性能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代战斗机通常拥有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或三角翼、机身细长适合高速飞行;以往通常为战斗机采用的气泡式座舱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低阻的座舱盖——通常视野不佳,尤其是后方有较大观察盲区,但是阻力很小。
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技术人员左右了军方的意见,当时在对待空战的观念上出现了不小的分歧。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太自信了,美国飞机设计师们和空军的一些决策者认为航炮在空战中将成为一个摆设,导弹决定了一切,因为空战的态势将趋向简单化:起飞—导弹拦截—脱离,于是在很多战斗机上没有安装机炮;不过美国海军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格斗将不可避免,因为海军战斗机要保护他们的舰队不被敌机攻击。因此海军的 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保留了 4 门 20mm 机炮,而且海军也第一个购买了综合性能不错的 F-4B 战斗机。
苏联人在总体战术思想上同美国人大同小异,不过苏联人设计武器向来很注重实用性,加上苏联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发动机、电子落后于美国,因此 MiG-21 虽然从设计思想上就是以导弹为主的战斗机,早期的飞机却仍安装了 2 门 30mm 机炮(后期的 MiG-21PF 等却没有了)。苏联空军和美国空军还有一点不同,苏联空军分为空军和防空军,其中防空军主要用来进行防御作战,因此战斗机无需很大的航程,只需从简单的前线机场起飞在地面引导下进行拦截,MiG-21 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产物。
然而实际的作战却让人大跌眼镜,至少对美国人是这样。
1965 年 4 月 9 日是一个空战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美国海军进行了一场空战,雷达制导的 AIM-7“麻雀”导弹正式登上空战舞台。当天上午,4 架 F-4B 在中国海南岛附近进入中国领空,于 13,000 米左右高度与前来拦截的 4 架中国 MiG-17 战斗机遭遇,空战就此爆发。客观的说,也许谁也没有真的想打这场空战。中国战斗机为了驱赶入侵者与“鬼怪”缠成一团,但是本着不开第一枪的原则没有开火;也许是米格咬的太紧了,最终高度紧张的“鬼怪”飞行员们在很近的距离上发射了共 8 枚“麻雀”和 2 枚“响尾蛇”导弹。所有的 10 枚导弹仅有 1 枚命中了目标:一架 F-4B。这架倒霉的飞机当时正被一架米格紧紧咬住,而米格在导弹飞来时恰好听从长机的命令进行右转弯脱离,于是这枚“麻雀”便冲向前面的“鬼怪”并最终将直线飞行的“鬼怪”击落。不过这仅仅是悲剧的开始,剩下的 3 架美国战斗机在返回航空母舰的路程中先是一架由于机械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