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参考版.doc

发布:2018-09-08约小于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请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过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请结合行为矫正原理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2、举例说明正强化物的个体差异性?3、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强烈的惩罚会使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对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惩罚的实施者、实施惩罚的环境等因素往往被纳入到惩罚的刺激情境中去,被惩罚者有可能产生对环境中一些中性刺激的厌恶,如学生逃学、不爱上某一门课等。 3、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在实施体罚的过程中,被体罚者和旁观体罚的其他人,都有可能从中模仿到体罚,他们倾向于将体罚看作是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就导致儿童模仿。 4、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惩罚的一般规律是立竿见影、见效快,但实际上维持效果不佳,通常被惩罚的行为经常会再次出现,这导致惩罚步步升级。而管理者往往只看到惩罚的即时效果,因而倾向于更多地选择惩罚方法,这就使部分教师习惯于使用惩罚,包括体罚措施。 5、惩罚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 从行为矫正的目标上看,形成良好行为与矫正问题行为同等重要,但惩罚则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建立新行为。因此惩罚总体上是消极的管理方法,在使用时应谨慎。 4、请以校车中的事故为例分析将校车作为隔离场所的弊端?5、根据近年来出现的“彭宇案”等新闻事件,分析模仿的减弱行为效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