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作者 单位)
1 前言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国内面临着物价上涨的压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10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涨幅达4.4%, 自7月以来CPI连续4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如图1所示。从价格的涨幅结构看, 食品价格仍然是整个CPI 涨幅中的主要因素。
图1 我国2010年1~10月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 )(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从CPI 数据表面上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但从经济实体角度来说,我国经济刚刚从2008年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衰退的阴影中走出,这种“过热”另有其因。从以下一组数据可以管窥到引起我国通胀的另一重要因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 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又一举突破2万亿美元大关。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三十二位提升到2004年以来稳居第三。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对外贸易是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本国价格水平也不再纯粹由国内因素决定,来自国外的通货膨胀冲击也可能对本国物价造成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国内生产消费与国际市场供求已经密不可分,通过国际贸易这个经济纽带,通货膨胀的国际传染性势必使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物价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当前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分析其作用机理及途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胀的影响机制
通货膨胀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超额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货币和商品的国际运动”必然会作用于我国的货币和商品供求,进而影响其一般物价水平。众所周知,商品和货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在步步升级的科技革命中逐渐向深、广两个方向发展。事实上,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90年代前,世界生产每增长1% 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增长为113%,进入90年代后所引起的贸易增长率上升到2%。至今,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并行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成为国际通货膨胀的主要媒介和枢纽。
进出口贸易影响通货膨胀最深层的机理在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商品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即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进出口贸易中商品的价值以国际货币计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只有在生产该商品的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重大变化时才有一定的跃迁。商品的国别价值则常直接以该国货币来表现和计量,具有不少的不稳定因素。那些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装备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水平都相当高,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使其劳动生产率几乎永远处于领先水平。
从社会总体来说,世界商品总供给不断扩大,货币总供给随着价值总量增加也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加量在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科技垄断性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这就使其在总价值分配上处于绝对优势,使相当一部分增发货币以高价商品出口的途径传递到我国;反之,我国多是些“量”的扩张,很少有“质”的飞跃,多为了国内资本积累超额发行货币,为“促进出口”使本币贬值,从而不仅没能改善其贸易条件,反而引入了通货膨胀。进出口贸易收支改变了外汇储备量,影响国内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因此,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改变了外汇储备量, 影响国内货币供给量, 进而间接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正因如此,至今发达国家能在社会生产总值低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而我国却在社会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都难以降低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进而出现经济增长率递减趋势与通货膨胀率递增趋势同时并存的局面。
3 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胀的影响途径
国际研究表明,在国际贸易往来基础上,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受进出口贸易影响的路径主要有三:价格传递路径;“总供给——总需求”路径;贸易收支变动引致的货币供应量传递路径(货币供给途径)。其基本传导过程如图2所示。在这一基础上,国际上形成了三种研究进出口对国内物价波动影响的不同视角。显然,对于国家而言,每一种传导路径的影响力各不相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