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教学设计
新余九中 梁诗云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态系统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本节主要内容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并通过资料分析,体会人类保护生态系统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另外,本节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情感教育,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认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从而树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②概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②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 学生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上多采用一些视频和图片素材吸引学生的兴趣。此外,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乐于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我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和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思路】
1. 采用多媒体教学,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能主动获取新知,通过自身探讨学会学习,并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紧扣时事新闻,在教学中充分渗透STS教育,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总体上,本节教学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感情。
【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运用了观察法、多媒体演示法和讨论法。
【课前准备】收集各种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等素材,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设置了以下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层层设问
探索新知
新闻展播
关注时事
歌曲欣赏
情感升华
课堂小结
练习反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通过展播时事新闻《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草原鼠害》来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继而提出问题: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草场为何一夜之间变成了荒漠?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地导入到本节课的内容。
认真观看新闻,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时事新闻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层层设问
探索新知
通过视频过渡到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草、鼠和鹰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层层设问:1、在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鼠和鹰三种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鼠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地增加呢?然后通过展示三种生物数量关系的曲线图进行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接着教师展示出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如果草原上的所有鼠都被消灭绝迹,那么将会对这两个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呢?
紧接着提出问题:“这种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吗?如果人类将鹰全部猎杀,结果又会怎样呢?”通过展示草原被破坏后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通过学生分析得出规律: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种类的多少有关。
通过层层设问,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学会主动获取新知。
新闻展播
关注时事
通过播放有毒物质积累的动画,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有毒物质是随着食物链积累的,越靠近食物链的顶端,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越多。继而提出问题: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引发学生的深思。
播放时事新闻《日本首相向水俣病受害人道歉》,了解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是由于工厂向海洋中排放含汞废水,破坏了当地的水域生态系统而致。
观看动画和相关的时事新闻,理解有毒物质是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通过动画和视频展播,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STS教育。
歌曲欣赏
情感升华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或社会上破坏生态系统的实例,体会人类活动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的严重影响。然后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态系统破坏的图片,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和内心感受,继而提出假想:当生态系统被破坏,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自己的时候会是什么样?
然后通过展播歌曲《地球你好吗?》更加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自发地意识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