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度必修1—2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5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政治
年级
高三
班级
G1104、06
时间
201
主讲
课题
必修1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教
学
目
的
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及其本质,把握货币的基本职能,掌握纸币的产生、含义及其发行的规律。了解结算、信用卡、支票、汇率、外汇等基本概念,理解汇率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
材
分
析
考查重点:(1)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2)纸币流通规律。(3)汇率变化及其影响。
关注热点:(1)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2)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关注我国的货币政策。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高考考点:
(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
提纲挈领:
货币流通规律
汇率与币值的关系
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基本职能
识记点拨
1.[闪记]
2.[巧记] 通过关键词语区分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语;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等词语;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语;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词语;世界货币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国际结算”等词语。
考点一 货币的本质
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及其本质,把握货币的基本职能,掌握纸币的产生、含义及其发行的规律。
【知识梳理】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产生的商品交换。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是价格的基础。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1)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②纸币的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③纸币的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重点突破】
如何区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 别
主要表现
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物价低迷,纸币升值,购买力提高
产生原因
经济过热,供不应求,纸币发行过多,生产发展相对不足
经济萎缩,供过于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相对过剩
主要危害
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投资减少,经济停滞,企业生存困难,失业率提高
解决措施
根本方法:发展生产,抑制过热行业的扩张,保证物质供给
宏观政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根本方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平衡生产与供求
宏观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具体措
施举例
调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或提高银行准备金率;适度控制纸币的发行;适当扩大国家债券的发行;适度抑制消费,调整税收、外贸政策等
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或降低银行准备金率;适当扩大信贷规模;增加对生产的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调整税收、外贸政策等
联 系
二者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不平衡,即都是由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不平衡所造成的;从长远来讲,对社会发展、企业生产、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不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