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糌粑粉粮食酒尽情欢庆.ppt

发布:2018-01-29约2.1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望果节 日喀则新年 沐浴节 藏历除夕和新年 雪顿节 西藏传统节日   藏历除夕和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大的日,倍受重视。进入藏历十二月,人们就开始做着过年的一系列准备:在盆中浸泡青稞种子,藏历初一那天好把青稞苗供在佛龛上,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丰收吉祥;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等供品;完成针线活,打扫房屋庭院。在老城区和农村,人们还要用石灰、白漆或糌粑粉在墙上画吉祥图案,有的则画蝎子避邪。 葬礼除夕的晚上,各家各户吃“古突”(即面疙瘩)驱鬼。家庭主妇在做“古突”时,要故意包上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如吃到瓷片说明好吃懒做,吃到辣椒说明嘴如刀子,吃到肉说明敬老爱幼,吃到牛粪表示经常有好运气等等。吃到什么,要当场吐出,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吃完“古突”后则举行驱鬼仪式。人们把碗里留下的“古突”倒在一个陶罐里,内有一个用面团做成的“鬼”。在倒“古突”时,要说“剩下的都给你”等话语。接着,手拿一块面团,一面往自己身上四处敲打,一面说“带走邪气”,然后把面团也扔进陶罐内。驱完了身上的“鬼”再驱屋里的“鬼”。这时家里的男人拿一把禾秸用火点燃,在屋里院外熏上一圈,一边熏一边喊“鬼出来吧”,以把“鬼”赶出家门。女主人端起陶罐跟在火把后面,把“鬼”扔到十字路口,家人还要在后面燃放鞭炮。据说,之所以要把“鬼”扔在十字路口,是为了不让它找到回原宅的路。这天当夜幕降临时,拉萨城内鞭炮声四起,大街小巷皆是手持火把的“驱鬼人”,十字路口更是火光冲天。 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   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中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望果节是藏族民间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即意为“转田垄”。   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穗或麦穗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延续至今。   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负经书,打着彩旗,抬着由青稞穗、麦穗扎成的系着洁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之后集会于河坝林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祝丰收吉祥。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也就开始。 日喀则新年从藏历12月29日正式开始。这天要举行“古恰”活动,即是把内屋外室、厨房、院内院外彻底打扫干净,并于晚上举行驱邪送鬼的仪式。   大年初一,东方刚发白,家里的媳妇或大女儿就起床熬酒。鸡叫头遍时,便给家人敬酒。喝了一两碗酒后,你若说:“现在不喝了”,就会被罚三碗;如果喝不下去的话,剩下的酒会被倒在头上。鸡叫三遍时,人们带着“切玛”、糌粑去取“四新”,即从别人家牛粪里取“牛粪新”,从夏种地里取“土新”,从水源处取“水新”,从狗窝里取“粪新”。取“四新”时,要在上述四个地方撒些糌粑粉。天亮时,人们着新衣到附近山上祭山神,祈祷来年丰收。   新年过几天,是根据地方风俗和条件来定,没有固定的期限。年末的晚上,有些人家要举办“新年宴”,尽可能地把家人、邻居、亲戚、朋友以及能歌善舞的男女聚集起来,摆上藏斗“切玛”、糌粑粉、粮食酒,尽情欢庆。酒宴完后,每人拈上一点“竹素切玛”里面的糌粑粉,声音高亢地祈祷说:“吉吉嗦嗦,愿善神得胜!” 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2005年的雪顿节展佛时间定在8月4日这一天,雪顿节的主要活动有晒大佛、跳藏戏和过林卡三大内容。拂晓时,在缕缕桑烟和低沉的法号声中,哲蚌寺众多喇嘛把巨大的佛像徐徐展开,无论开幕式那天气候是阴是晴,当佛像展开时,太阳都会喷薄而出,照在神圣的佛像上,人称此为天神合一。随后,人们到罗布尔卡,载歌载舞,彻夜狂欢,西藏各地的藏戏团也汇聚到此,进行藏戏表演。雪顿节又称“晒佛节”、“藏戏节”。 “雪顿”节,藏语意为“吃酸奶子”的节日,于每年藏历七月一日至七日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