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实践报告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计量经济学实践报告(小论文)
中国不识字比例变动的多因素分析
小组成员:菜鸟组
金融一班
指导教师:
日期:2009年11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文盲比例的变动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文盲比例为应变量,以其它可量化影响因素为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文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数量化分析,就有关如何主动降低文盲比例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文盲比例 多因素分析 模型 计量经济学 检验
一、引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和全球性技术革新的加速,使得在未来的发展中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而,保证经济的增速,实现持续发展,最首要、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而要提高国民素质,就必须首先解决扫盲的问题。
文盲既是贫穷、愚昧的产物,又是产生新的贫穷和愚昧的载体,它阻碍着人类走向文明,给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带来沉重的负担和无穷的忧患。文盲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并且,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为了与世界教育发展的目标接轨,我们国家也把扫盲和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们国家为扫除文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文化、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文盲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政府若要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减少文盲人口,首先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影响文盲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从而通过直接作用于主要因素,达到控制文盲比例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为了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社会对教育程度高的人才需求会是很高的。从1978至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中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从210亿增至980亿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10%。教育经费的大额支出,带来了文盲人口的急剧下降。直至2005年,全国青壮年文盲人数降到了300万以下。据统计资料显示,文盲率下降18个百分点,人均预期寿命年提高3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盲人口总量不断减少,成人文盲率大幅度下降,人均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1982年,中国15岁以上文盲人口有近2.3亿,成人文盲率为34.49%,到1995年,15岁以上文盲人口降到不足1.5亿,成人文盲率降为16.48%。文盲人口减少近8000万,文盲率下降18个百分点。
本文
其中,Y—文盲比例 X1——人均GDP X2 ——人均教育经费支出
X3 ——小学数 X4 ——人均图书流转量 X5——人均学杂费
(注*:有关模型的一些假定:
(1)假定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有效系数为1,即投入全部有效。
(2)假定各省、地区间没有人口流动。
(3)死亡人口中文盲人数的比例与总人口中文盲人数的比例相同。)
四、数据搜集
一般说来,应使用同一地区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因为文盲比例的变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前几期人均GDP等因素的影响,即模型中自变量对应变量(文盲比例)的影响是滞后的。另外,时间序列数据也可以消除地区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我国,政策性较强,使得各地区间的差异很多是有非经济因素引起的)。但是,由于人口普查周期为十年,各年的文盲比率不易收集,且数量不会很多,若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自由度很低。故在此我们被迫采用了效果可能不会很好的截面数据,试看一下效果。数据的搜集采用2006年分地区截面数据。
五、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
1.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见附表二)
可见,X1、X3 、X4的t值都不显著,且X1、X2 、X5的系数也不符合经济意义。因为从经济意义上讲,文盲比例应随着人均GDP、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小学数、人均图书流转量的增长而降低,随人均学杂费的增长而提高。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456235,F值为6.034186,仍是不高。故我们对上述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并进行修正,看是否能使模型方程得到改进。
2.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用EVIEWS软件,得相关系数矩阵表:
X1 X2 X3 X4 X5 X1 1.000000 0.869998 -0.407863 0.917858 0.878835 X2 0.869998 1.000000 -0.432665 0.750329 0.871513 X3 -0.407863 -0.432665 1.000000 -0.242017 -0.240471 X4 0.917858 0.750329 -0.242017 1.000000 0.799473 X5 0.878835 0.871513 -0.240471 0.799473 1.000000 由上表可以看出,解释变量X1与X2 、X1与X4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