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锁定施工作业指导书-7解析.doc

发布:2017-01-11约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建某某铁路综合Ⅰ标段 钢轨移动闪光焊接施工 作业指导书 编制: 复核: 批准: 中铁某局某某铁路综合Ⅰ标项目部九分部 2014年2月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锁定施工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铁路轨道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时,钢轨应力放散及无缝线路锁定施工。 2 作业准备 2.1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线路锁定前应掌握当地轨温变化规律,根据作业区段的时间间隔,选定线路锁定的最佳施工时间。 2.3根据施工需要配齐各种施工设备及检验检测量具。 2.4线路放散锁定前,位移观测桩应设置齐全、牢固可靠。 3 技术要求 道床达到初期稳定(Ⅱ型号枕:道床横向阻力不得低于6.5KN/枕;道床支撑刚度不得低于60KN/mm)、道床断面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外轨超高按设计设置后,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进行线路的应力放散及锁定,并满足设计及相应验标中规定的允许偏差值。轨道达到初期稳定阶段时候其静态几何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符合下表规定: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1 高低 5 10m弦量 2 轨向 5 直线10m弦量,曲线20m弦量 3 扭曲(基长6.25) 5 万能道尺测量 4 轨距 +4 -2 万能道尺测量 5 水平 5 万能道尺测量 检验数量:每5Km抽查2处,每处抽查10个测点。 4 施工流程及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长钢轨单元焊后,形成单元轨节,当施工时钢轨的温度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时,采用滚筒放散法进行应力放散;当施工时钢轨的温度低于设计锁定轨温时,采用综合放散法进行应力放散。线路应力放散要求均匀、准确、彻底。 4.2 工艺流程 根据施工时钢轨温度的不同,可以采取滚筒放散法或综合放散法进行无缝线路应力放散、锁定,其施工工艺流程分别见《滚筒放散法施工工艺流程图》、《综合放散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4.2.1 滚筒放散法施工工艺 滚筒放散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4.2.2综合放散法施工工艺 综合放散法施工工艺流程图 5 施工要求 5.1滚筒放散法施工 ⑴测量轨温,当施工时钢轨的温度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时,采用滚筒放散法进行施工。 ⑵解除本次待放散单元轨节和上次已放散线路末端25~75米长度范围内的所有扣件。抬起钢轨,每隔10米在轨底垫一个滚筒。使钢轨达到自由伸缩状态。 ⑶在待放散钢轨长度范围内每隔100米左右设1处临时位移观测点。 ⑷在线路放散全长范围内每300~500米左右设一处撞轨点,用撞轨器沿放散方向撞击钢轨,同时用手锤敲击钢轨轨腰,使钢轨能够自由伸缩,严禁敲击轨头及轨顶面,观测各点的位移量变化情况。当钢轨位移发生反弹且各点位移变化均匀时,则视为钢轨达到自由伸缩状态,此时停止撞轨;否则,应检查滚筒有无倾斜、脱落,钢轨有无落槽及撞击力不够等现象。 ⑸钢轨应力放散均匀后撤掉滚筒,使长轨平稳地落入承轨槽内,同时检查胶垫,有错位者纠正。 ⑹迅速上好距单元轨节末端25~75m范围内的全部扣件,并上紧无孔钢轨接头,此时视为长轨已锁定。测量并记录此25~75m范围内上扣件开始和结束时的轨温,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际锁定轨温填入记录表。同时将作业人员均布在放散长轨范围内,由两端向中间“隔二上一”上紧扣件。 ⑺扣件“隔二上一”上完后,进行另一股钢轨的放散作业,待本单元轨节两根钢轨全部放散完后,补齐所有扣件。 ⑻做好位移观测标记,读取并记录初读数。 5.2综合放散法施工 ⑴测量轨温,当施工时钢轨的温度低于设计锁定轨温范围时,采用综合放散法进行施工。 ⑵解除本次待放散单元轨节和上次已放散线路末端25~75米长度范围内的所有扣件。抬起钢轨,每隔10米在轨底垫一个滚筒。使钢轨达到自由伸缩状态。 ⑶在线路放散全长范围内每300~500米左右设一处撞轨点,用撞轨器沿放散方向撞击钢轨数次,同时用手锤敲击钢轨轨腰,使钢轨能够自由伸缩,当钢轨位移发生反弹时,则视为钢轨达到自由伸缩状态,此时停止撞轨;否则,应检查滚筒有无倾斜、脱落,钢轨有无落槽及撞击力不够等现象。 ⑷确定待放散线路钢轨的长度,并每隔100米左右设1处临时位移观测点,在各观测点上做出拉伸位移的零点标记。 ⑸测量此时轨温,根据此时轨温与计划锁定轨温之差计算拉伸量、锯轨量: ① 计算拉伸量 △L=α×L×(Tjh-Tsg) 式中: △L—拉伸量(mm)。 α—钢轨的线膨胀系数α=11.8×10-6/℃ L—放散长度 (mm) 为放散单元轨节与已锁无缝线路末端所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