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科技发展的模式.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一点思考
摘要
本文简述了科学技术哲学家的科学发展模式,通过对科学哲学中科学发展模式的学习、比较和研究,揭示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本质和演化规律。同时具体阐述了不同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其自己对科学模式发展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
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科学发展模式;
1. 引言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实力,其构成要素主要有:政治力,即国事;经济力,这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根基;科技力,这是第一生产力;国防力,即防卫力量;文教力,即文化与教育;外交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对外活动和国际事务中所具有的影响力;资源力,主要指资源和环境及信息,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综合国力的各项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其中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了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曾说:“一个国家如果到21世纪仍然不能以科学技术立国,就不能在世界之林立足。”可见科学技术已经作为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备受全球各国与地区的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亦即科学技术进步,它一般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们以及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1][2]。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可见,要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重点是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那么提高科技水平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选择。因此,研究科学发展模式,全面、深刻地揭示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对科学技术发展本身,还是对社会进步来说,都有广泛的意义。
2. 科学的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以对科学知识整体结构、科学活动结构和科学理论结构的定量分析或逻辑分析为基本前提的。把科学发展模式作为主体来认识研究,这是认识论的巨大转变,这个转变十分复杂,一般来说,科学发展的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科学进步的空间转移模式、带头学科更替模式和科学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模式,下面就这些科学发展模式分别加以简述。
2. 1科学发展的指数——逻辑曲线增长模式
这种模式又可分为恩格斯的科学发展加速度模式、普赖斯的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模式。他们都是对科学知识积累在时间序列上的纵向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描述。
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书中指出:“科学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遍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1875年他又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恩格斯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几何级数”增长模式或者加速度模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用计量的方法对科学家人数、科学杂志和科研论文数、科研经费、科研机构等表征科学活动总量的科学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绘出了这些科学指标的增长曲线,定量地分析了科学发展的加速度规律。他的统计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与科学有关的科学指标每隔十五年都翻了一番。在(《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7页)这就是著名的普赖斯科学发展指数增长律。
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律定量地反映近代以来科学急剧增长的现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直到今天仍在进行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科学指标的“增长佯谬”问题。如果科学按指数增长律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科学指标超过社会总指标的局面。比如科学家数量指标按照上述函数式计算,总有一天会出现科学家人数超过社会总人数的情况,这无疑是非常荒谬的。普赖斯也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很清楚,我们不能让科学在经历了五个数量等级的发展之后,再跃升到另两个数量级上,假如我们这么做了,那么人口中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和狗就会有两个科学家”。(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中译本,世界出版社,1982年,第16-17页)。针对此一缺陷,普赖斯等人又提出科学是以逻辑型或S型曲线增长模式发展的.在逻辑型曲线中,曲线先是呈指数型地变化,并保持这一速率达到“地板”(科学发展的基值)与“天花板”(科学发展的极值)的中点。此后发展速率放慢,整个曲线呈现为S形。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的“饱和极限”并不意味着发展步伐的停止。虽然从阶段上看,科学的发展可能会沿用S型曲线而趋于“饱和”位置,但就科学发展的全程而言,一次“饱和”恰恰表明科学范式的积累到达极限,需要进行范式变革即科学革命,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加速增长。“加速--饱和--加速……”,在每一个S型曲线之后又会出现新S型曲线,科学就是如此不断地向前推进的。
2.2科学发展的空间转移模式
科学的发展具有地域上的不平衡性,表现为科学中心的长周期转移和短周期转移。
1954年,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根据科学发展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