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沈约《宋书》的文献价值与学术成就.docx

发布:2023-07-31约1.06万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沈约《宋书》的文献价值与学术成就 一、 重要在梁武帝 《宋书》的作者沈约(441-513),出生于吴兴县武康县(浙江省德清)。他出生于江东的一名高级门阀官僚,自称少浩金天的后裔。仅从东汉沈靖算起,至沈约已传有十六世,中间虽有几次挫折,但基本是代代为官,且有家学渊源,世通《左氏春秋》,到东吴时达到兴盛期。西晋统一三国,江东豪族受到压抑,东晋建国于江东,重视团结南方士族,吴兴沈氏成为举足轻重的门第,时称“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沈警“家世富殖,财产累千金” 沈约在窜逃期间,虽“流寓孤贫”,仍“笃志好学,昼夜不倦”,其母怕他“以劳生疾”,常“减油灭火”,使沈约无法夜间读书,沈约遂改为“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沈约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起家奉朝请,是较为闲散的官职 时竟陵王萧子良与太子过从甚密,皆崇尚文学之士,因此沈约得为竟陵王萧子良长史。萧子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的皇子,开西邸盛招文学之士。当时名士如萧琛、王融、范云、任昉、陆倕、萧衍、谢朓、沈约等八人,皆为竟陵王府坐上客,号称“八友”,深受子良青睐。此外,范缜、刘绘、张融等也经常参与探讨学术问题。当时佛学盛行于南方,萧子良对佛教笃信不疑,而范缜著《神灭论》,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说。萧子良组织府中学士反驳《神灭论》。沈约遂先后作《形神论》、《神不灭论》、《难范缜神灭论》与范缜进行辩难。发生在竟陵王府的佛学大辩论,以后一直延续到梁代,对推动南朝学术思想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沈约是其中最活跃人物之一。沈约一生写了很多宣扬佛学、佛教的文章,说明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对南朝佛教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他得到了文惠太子的赏识和竟陵王萧子良的重视,而官运亨通,由黄门郎而兼尚书左丞、御史中丞、车骑长史,已进入中央高层次的行列。在竟陵王府中,沈约结识了萧衍,为以后在梁朝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永明十一年(493年)正月,文惠太子萧长懋病逝,七月,齐武帝萧赜驾崩,郁林王萧昭业即皇帝位,极力排斥东宫旧人,竟陵王萧子良受到压抑,于建武元年(494年)四月忧郁而死。对于“自负才高,昧于荣利” 齐末政治混乱,人心思变。永元三年(501年),雍州刺史萧衍率军进入建康,掌握了萧齐的军政大权。时南康王、荆州刺史萧宝融已被萧衍立为帝,但尚未至建康。此时萧衍本来已有篡夺之意,但仍犹疑不决。沈约与萧衍在竟陵王西邸时已是“意好敦密”,故萧衍在任骠骑大将军时,就以沈约为骠骑将军府司马,收为亲信。在萧衍举棋不定时,沈约就对萧衍说:“今儿童牧竖皆知齐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识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历数所在,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沈约的话可谓披肝沥胆,但萧衍仍说“吾方思之”,所以沈约又进一步说:“公初建牙樊沔,此时应思,今王业已成,何所复思,若不早定大业,脱有一人立异,即损威德。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岂可以建安之封遗子孙!若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无复异心,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 沈约的一生,虽然位不至三公,却已封侯拜相 二、 《世纪书》所载徐惠宗等所作的是“何承天旧本”的改作 《宋书》共100卷,计《本纪》10卷,《列传》60卷,《志》30卷。《宋书》的主线上起晋义熙元年(405年),下迄宋升明三年(479年),是一部刘宋王朝完整的纪传体断代史。但傍线所涉及的历史上限却远远超过刘宋时期,这也是其他纪传体断代史的通例。 沈约于齐永明五年(487年)春受齐武帝萧赜之命编撰《宋书》,到永明六年二月完成,历时不到一年,是廿四史中完成最快、用时最少的一部史书。沈约在《宋书·自序》中所载的《上宋书表》中说:“《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七帙七十卷。”据此可知,沈约在一年内完成的只是《本纪》、《列传》70卷,而不包括《志》30卷。《志》是以后陆续完成的。其实70卷《纪》、《传》也不完全是沈约撰写的,而是在何承天、山谦之、孙冲之、苏宝生、徐爰等人所撰《国史》(《宋书》)的基础上汇编、改写、补写而成的,这就有必要介绍一下《宋书》编写的全部过程。 据《宋书·何承天传》记载,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何承天“除著作佐郎,撰国史”,不久“转太子率更令,著作如故”,继续撰写国史(即《宋书》)。《宋书·徐爰传》也说何承天“草创国史”。关于何承天撰写国史的情况,沈约在《上宋书表》中有所说明:“宋故著作郎何承天始撰《宋书》,草立传纪,止于武帝功臣,篇牍未广。”苏晋仁据此推断“则今本《宋书》中的《武帝、少帝本纪》和武帝功臣的列传,应是何承天的旧本” 在孙冲之之后,奉朝请山谦之又奉孝武帝之命撰述《宋书》,不久山谦之病故,南台御史苏宝生续写诸传 徐爰《宋书》,《隋书·经籍志》记为65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记为42卷,三书所记卷数虽不同,但说明徐爰著国史确已成书,并成为沈约写《宋书》的主要依据。故赵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