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魁生平学术成就.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赵文魁生平学术成就
1 干政,治病救人
赵文奎,男,汉族,浙江绍兴人,1873年出生,1934年去世。祖上业医, 三代御医。到赵文魁时已居住北京九代, 皆以医为业。从其祖父起即入太医院供职, 其父赵永宽为光绪前期御医。赵文魁幼承庭训, 少年时代即在其父赵永宽的指导下颂读中医经典著作。17岁时, 父亲不幸病故, 遂承家学, 继父业而进入太医院。十余年间由肄业生而恩粮, 后晋升为医士, 既而升为吏目。光绪末期, 某年春, 适逢那拉氏 (慈禧) 去东陵打围, 突发高烧, 值班御医朱元臣因故未能到班, 只有吏目之衔赵文魁在其左右, 随即应召而进诊, 不日而获良效。遂破格将其晋升为御医。次年又被晋升为太医院院使, 主管太医院事务。至宣统年间, 又晋升为花锄头品顶带太医院院使, 兼管御首房、药库。考清二百余年间, 各朝钦定太医院院使品级最高不过正四品。光绪年间, 院使受赐二品花领, 已属殊恩, 领头品花领衔者惟赵文魁一人而已, 从中可窥其医术及成就之一斑。宣统出宫后, 他悬壶京都, 家居北池子, 除前清王公大臣和王府遗老遗少时常邀诊外, 他主要为一般市民诊病, 每日患者盈门, 如有重病不能前来者, 他即前往诊视。他以治病救人为己任, 不问贫富, 一视同仁。常自己配制成药, 如玉枢丹、通关散、伸涎丹、西瓜霜等, 以备不时之需, 并常常以之施送病人, 分文不取, 深受病家称赞, 其学识及事迹在当时京城百姓中广为传颂。20世纪30年代初, 京都痧疹猖獗, 即猩红热。日夜应诊, 出入于病家之中, 他本来体质甚佳, 然日夜过劳, 竟身染疫病, 以致早逝。
2 出版发行,从温病学、诊疾、诊脉
他一生对内经、难经、伤寒、温病皆有精研, 尤其擅长内科、温病, 对脉学也颇有研究。其子赵绍琴, 将其治疗温病、杂病之医案遗稿整理成《赵文魁医案选》一书, 1990年3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书不仅收载了赵文魁大量临证验案, 而且结合临床实际, 对温病学理论进行了阐发。
他身为御医, 宫内诊疾, 多以脉诊论病定夺, 故于脉学一道, 致力最深, 渐成独诣。常谓“临证之要, 务求其本, 审证求因, 察舌观色, 重在脉象, 病状万千, 终当以脉定夺。”曾著有《文魁脉学》一册 (由其子赵绍琴整理) , 方毅同志题名, 傅杰先生作序, 1988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其将《濒湖脉学》之27种脉象, 进行了重新分类, 提出了“诊脉八纲”的崭新学术观点, 发微了脉学理论。参《难经》之法, 验之临床, 提出了浮、中、按、沉切诊四法, 突破古之定见。
3 医院培养目标
赵文魁在少年时代便在其父赵永宽的指导下攻读《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著作, 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考入太医院后, 又广泛涉猎《医宗金鉴》、《濒湖脉学》、《温病条辨》等著作, 加之内、难、伤寒、金匮、本草和金鉴是太医院必考科目, 经典功底尤为深厚。据赵绍琴忆述其父, “获膏继咎, 三更不辕, 凡《内经》、《伤寒论》、《金匮》、《本草经》、《脉学》、《温病条辨》、《医宗金鉴》等莫不背诵如流。……入太医院医学馆学习, 由于基础好, 加之学习刻苦, 所以历次例试名列前茅。”他一生笃嗜医书, 收藏金、元、明、清之原版医书甚多, 日间应诊, 夜来诵读, 坚持不懈。
他除了刻苦攻读, 博览群书之外, 还特别注意虚心向众御医前辈学习, 常常侍诊左右, 代为录方, 先后从师十余名。特别是前院使庄守和、张仲元和前院判佟文斌, 医术精湛, 耳闻目睹, 受益甚多。由于他虚心好学, 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因而学业大进, 经验日富, 至慈禧太后游东陵感冒发烧, 其应召进诊, 仅一剂药便令西太后烧退病愈, 在名医如林的太医院脱颖而出。
4 诊脉上痛,则有假之于脉
精研《难经》, 深究《濒湖脉学》, 结合清宫诊疗实际, 几经探索, 总结出以脉定夺的成功经验。他认为:凡病皆根于内而形诸外, 症或有假不可凭者, 而脉必无假而诊知其本。常云:大实若羸状, 至虚有盛候, 此皆言其症现假象。昔李士材述:伤寒几日来, 口不能言, 目不能视, 体不能动, 四肢惧冷, 众曰阴症, 而跗阳脉大而有力, 是知大实如羸也。故症有真假必求之于脉。如能于诊脉上痛下功夫, 则临证诊治必能切中病机而无误诊误治之虞。逐步形成了辨脉求本的独特学术思想。
4.1 机类型及神经病理
与一般脉学书中所说的纲领脉不同, 纲领脉多是指几种主要脉象, 以脉统脉, 虽便于学习, 却未能尽合病机。赵文魁所提出的辨脉八纲是从病机来区分, 把27脉分属于8种不同的病机类型即:浮为表脉, 沉、牢属里脉, 迟、缓、结、紧为寒脉, 数、动、疾、促为热脉, 虚、微、弱、散、革、短、代为虚脉, 实、长、滑为实脉, 洪、濡为气脉, 细、弦、涩、芤属血脉。表里指病位, 反映出病邪的浅深, 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