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韧性机制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pdf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韧性机制研究
DOI:10.13858/j.cnki.cn32-1312/c008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韧性机制研究
——基于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
宋敏刘欣雨
内容提要在梳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韧性的机理基础上,以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一方
面运用核心变量法测度农业韧性,并依托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另一方面运用双固定效
应与系统GMM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韧性的影响。时空演化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农业韧性发
展呈波动趋稳态势,韧性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效赋能农业韧性,在经过多
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可靠。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增加高素质人才的供需,扩散人力资本的正外
部性与学习效应,进而赋能农业韧性。地理位置异质性上,数字经济对农业韧性的影响系数由中部向东部
递增,在西部不明显;受教育程度异质性上,数字经济的影响由低人力资本地区向高人力资本地区渐趋强化。
关键词农业韧性数字经济人力资本系统GMM
宋敏,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刘欣雨,河海大学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研究背景
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局面,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
比如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随着国内外市场供给关系的不确定性加剧,农业部门受到市场风险的冲
击也在增大。此时农业抵抗外部风险与冲击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愈加成为政府制定政策时的重
要现实考量。农业作为一切生产活动的首要条件,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坚持农
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夯实粮食安全。这彰显了政府对增强农业发展安全性的重视程度,本文探讨的“农
业韧性”内涵也与之相呼应。农业韧性是指农业系统通过适应性结构调整抵抗外部冲击、从冲击中恢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重空间关联网络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染研究”(22YJC790193)
的阶段性成果。
··
103
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复,以实现向新增长路径转变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农业韧性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关键环节,其不仅能保障农业稳定健康发展,还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形成新增长路径注入强劲动力。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背景下,我国不同省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
[1]
不均衡性,并且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与水平较低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数字经济具备强创新
性、高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征,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对数字经济与农业韧性的关
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现有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的内涵界定,达成共识的定义是在G20
峰会中提出的“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
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活动”。二是
数字经济的应用与测度,许宪春等通过构建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对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等指标进
[2]
行测算。三是与数字经济有关的互动关系与影响机制研究,主要包括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经济韧性等的影响研究。毛丰付等从数字产业视角出发,就数字产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机制
[3]
进行了考察。现有数字经济的实证研究多聚焦于区域经济韧性,农业韧性层面的研究较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