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ppt

发布:2015-09-11约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三类) 1、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 2、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3、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人类有关教育的认识:习俗形式→科学形式 二、怎么理解教育,如何树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四个基本特征: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与人的交往活动 2、教育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当中的活动 3、教育是与时俱进的 4、教育是一种追求理想的活动 关 于 教 育 教育是什么 →为何教育→如何教育 教育的立论依据 一、关于人性论 无机物(水火)之性 性,即性质、本性、本质、质的规定性。 动物(禽兽)之性 植物(草木)之性 人 之 性 ①水火有气而无生 ②草木有生而无知 ③禽兽有知而无义 ④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  二、人性论是教育的立论依据   我国古代关于人性论三派别,即:    1、性善论(孟子)    2、性恶论(荀子)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 食色,性也   现代西方关于人性学说的三派别,即:    1、现代人本主义思想家持性善论(罗杰斯)    2、早期精神分析学派持性恶论(弗洛伊德)    3、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的性无善恶论 教育的立论依据 总结:   上述中外三种人性论,虽有很明显的差别,但却也有一种积极的共识、这就是:都承认环境、教育在人性发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不过是人性发展的前提或基础。    总之, 性善论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    性恶论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    性无善无不恶论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 一、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教育 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 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人与动物)   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关于教育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我国对“教”、“学”及“育”认识深化过程。 ★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与人的未特定化特征 ★教育 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   它与其他社会现象区别,其特点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的特定功能就是促使受教育者人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做转化为会做,从没有某。。。 教育的本质 二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学习者): 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 教育内容 教育手段 1、教科书、教参书和其它形式信息载体 2、教育者自的知识、经验、言谈举止等 3、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 (如教室、校院阅览室等) 1、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如讲、读、演示、练习) 2、教育活动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如教具、实验器材、电化教育器材等) 广义上是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狭义上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它教育工作人员。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 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 三 教育的历史形态 ☆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诺、沛西·能) ☆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 ☆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没有专职教育人员,教育在劳动和生活中进行,因些原始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城均”:的本义是指经过人工加工的平坦、宽阔的场地,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祭祀场所) ★“虞庠”的“庠”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 ★教育与劳动和生活相结合 ★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 ★受教育“权”平等(根本没权利可言) 教育活动可以说与人类的活动一样古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它与人类的生产过程、社会生活过程是同一过程。教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积累、语言文字的不断丰富,独立的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