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唐雎不辱使命》.pptx
导入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
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10唐雎不辱使命
第一课时
阅读目标
1积累: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三、四
2背景: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3语言: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重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学习目标
4人物:在矛盾冲突中比较、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唐雎的力量。难点
5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难点
学习目标
立德树人
培养维护国家尊严的意识,做一个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人。
学习目标
《战国策》,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
《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
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并取名《战国策》。它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本文为《战国策·魏策四》的最后一篇,写魏国灭亡之
后,附属于魏国的安陵国君臣对强秦的最后一次抗争。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安陵原是魏国的附属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强占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国土,折服了秦王,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概念
代表作
其他代表作
文体知识
国别体
注意部首的写法。
唐雎(jū)庸(yōng)夫
户注意读音。
谕(yù)怫(fú)然
抢(qiāng)地彗(huì)星
休禄(jìn缟(gǎo)素
读音易错。
色挠(náo)
免冠徒跣(xiǎn)韩傀(guī)
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
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用)
以君为长者(介词,把)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
1.以
3.夫夫专诸之相王偏世
语气词,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
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2.徒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转折,但是)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4.使
5.而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
愿终守之(代词,指安陵国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6.之
1.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动词,表判断)
2.岂直五百里哉
(古义:只,只是;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4.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虽然如此;今义:连词,表转折)
5.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一种坐姿/道歉;今义:两膝弯曲,使
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感谢)
1.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使……亡)
2.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3.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4.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用作名词,千里的土地)5.伏户百万,流血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