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积极心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docx
PAGE
1-
对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积极心态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约700万人死亡,生存下来的患者中约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脑卒中后偏瘫是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治疗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而积极心态的护理干预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护理干预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积极心态护理干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手段,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研究显示,积极心态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增强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动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例如,一项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接受积极心态护理干预的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依从性提高了20%,康复治疗效果也相应提升了15%。此外,积极心态护理干预还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3)在我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起步较晚,但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我国约有30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约1500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随着国家对康复医疗的重视和支持,康复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普及率逐渐提高。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因此,深入研究积极心态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心态护理干预方法
(1)积极心态护理干预方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该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倾听、沟通和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增强其康复的信心。其次,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康复需求和期望,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再次,运用心理疏导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训练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外,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增强其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生活满意度。
(2)具体实施积极心态护理干预方法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开展康复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脑卒中和康复治疗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减轻恐惧心理。其次,运用心理干预技术,如放松训练、正面肯定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再次,组织团体活动,如康复训练、兴趣爱好小组等,让患者在互动中增强自信,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此外,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心理辅导,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干预。
(3)在实施积极心态护理干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二是强化康复团队的合作,实现医、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的康复进程;三是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干预策略,确保干预效果;四是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引导家属正确理解和支持患者的康复治疗。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心态,促进其全面康复。
三、临床效果评价与分析
(1)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干预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积极心态护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通过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巴塞尔指数(BarthelIndex,B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结果显示,干预组在BI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及SA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来说,干预组BI评分提高了15%,ADL评分提高了18%,SDS评分降低了30%,SAS评分降低了25%。这表明积极心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2)在临床案例中,张先生,58岁,因脑卒中导致右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张先生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经过3个月的积极心态护理干预,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团体活动等,张先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BI评分从干预前的20分提高至干预后的40分,ADL评分从干预前的15分提高至干预后的30分。此外,张先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与家人的关系更加和谐。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