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力浓缩池.doc

发布:2017-06-06约3.3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绪论 1.1浓缩池简介 浓缩池属于分层沉降,其基本工作状态为:污泥由中心进泥管连续进泥,浓缩污泥通过橡皮刮板刮到污泥斗中,并从池底排泥管排出。澄清池由溢流堰流出。浓缩池沿高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区域:顶部为澄清池;中部为进泥池;底部为压缩池。 浓缩池必须同时满足:1.上清液澄清;2.排出的污泥固体浓度达到设计要求;3.固体回收率高。 1.2浓缩池的作用及分类 浓缩法主要用于污泥的脱水,污泥处理处置之前进行减容化和无害化的处理。浓缩是污泥减容效果最显著的一步,浓缩池的产生的污水通常返回到处理厂的进口处再次处理,浓缩同时产生了脱水处理的浓缩污泥,甚至可以用于土地会用。 浓缩法的形式多样,主要有重力浓缩法、气浮浓缩法、离心浓缩法三大类。污泥浓缩工艺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产生污泥的污水处理工艺、污泥的性质、污泥量和需达到的含固率要求。目前我国污泥处理中大多数采用重力浓缩工艺。[1] 2重力浓缩池 2.1重力浓缩池简介及原理 重力浓缩池是污泥中的固体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和进一步浓缩的过程,是一种沉淀工艺。采用该法可使污泥固体含量提高到4%~5%。[2]根据运行情况重力浓缩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两种。 重力浓缩池是污泥在重力场的作用下自然沉降的分离方式,是一个物理过程,不需要外加能量,是一种最节能的污泥浓缩方法。重力浓缩沉降可分为四种形态:自由沉淀、干涉沉淀、区域沉淀和压缩沉淀。 2.2重力浓缩池结构与特点 间歇式重力浓缩池是间歇进泥,因此,在投人污泥前必须先排除浓缩池已澄清的上清液,腾出池容,故在浓缩池不同高度上应设多个上清液排出管。间歇式操作管理麻烦,且单位处理污泥所需的池体积比连续式的大。 连续式重力浓缩池可采用竖流式、辐流式沉淀池的型式,一般都是直径5~20m圆形或 矩形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可分为有刮泥机与污泥搅动装置的浓缩池、不带刮泥机的浓缩池, 以及多层浓缩池等3种。 有刮泥机与搅拌装置的连续式浓缩池。池底面倾斜度很小,为圆锥形沉淀池,池底坡度为1%~10%。进泥口设在池中心,周围有溢流堰。为提高浓缩效果和浓缩时间,可在刮泥机上安装搅拌装置,刮泥机与搅拌装置的旋转速度应很慢,不至于使污泥受到搅动,其旋转周速度一般为0.02~0.20m/s。搅拌作用可使浓缩时间缩短4~5h。 刮泥机上设置的垂直搅拌栅随刮泥机转动的线速度为1m/min,每条栅条后面可形成微 小涡流,造成颗粒絮凝变大,并可造成空穴,使颗粒间的间隙水与气泡逸出,浓缩效果可提 高20%以上。 对于土地紧缺的地区,可考虑采用多层辐射式浓缩池。 如不用刮泥机,可采用多斗连续式浓缩池,采用重力排泥,污泥斗锥角大于,并设置可根据上清液液面位置任意调动的上清液排除管,排泥管从污泥斗底排除。 通常,重力浓缩池进泥可用离心泵,排泥则需要用活塞式隔膜泵、柱塞泵等压力较高的 泥浆泵。[5] 2.3重力浓缩池设计参数 1.进泥含水率:当为初次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5%~97%;当为剩余活性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9.2%~99.6%;当为混合污泥时,其含水率一般为98%~99.5%。 2.污泥固体负荷:当为初次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80~120kg/;当为剩余活性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30~60kg/,当为混合污泥时,污泥固体负荷宜采用25~80kg/。 3.浓缩后污泥含水率;由曝气池后二次沉淀池进人污泥浓缩池的污泥含水率,当采用 99.2~99.6%时,浓缩后污泥含水率宜为97~98%。 4.浓缩停留时间:浓缩时间不宜小于10 h;但也不要超过18 h,以防止污泥厌氧腐化。 5.有效水深:一般为4 m,最低不小于3 m. 6.污泥室容积和排泥时间:应根据排泥方法和两次排泥间隔时间而定,当采用定期排泥时,两次排泥间隔一般可采用8 h. 7.集泥设施:辐流式污泥浓缩池的集泥装置,当采用吸泥机时,池底坡度可采用0.003,当采用刮泥机时,不宜小于0.01。不设刮泥设备时,池底一般设有污泥斗,其污泥斗与水平面的倾角,应不小于。刮泥机的回转速度为0.75~4r/d,吸泥机的回转速度为1r/d,其外缘线速度一般宜为1~2m/min。同时,在刮泥机上可安设栅条,以便提高浓缩效果,在水面设除浮渣装置。 8.构造:浓缩池采用水密性钢筋混凝土建造。设污泥投人管、排泥管、排上清液管、排泥管等管道,最小管径采用150mm,一般采用铸铁管。 9.竖流式浓缩池:当浓缩池较小时,可采用竖流式浓缩池,一般不设刮泥机,污泥室的截锥体斜壁与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应不小于,中心管按污泥流量计算。沉淀区按浓缩分离出来的污水流量进行设计。 10.上清液:浓缩池的上清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