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盐碱地原土造林绿化技术规程.docx
滨海盐碱地原土造林绿化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滨海盐碱地造林绿化的术语和定义、土壤调查、盐碱地分级、盐碱地改良、造林技术、抚育管理和档案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温州市盐碱地原土的城市、四旁绿化造林和防护林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CJ/T340绿化种植土壤
TD/T1043.2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第2部分:规划设计与施工
DB33/T177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等级
DB33/T2075泥质海岸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3.1盐碱地:
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地的总称。
3.2滨海盐碱地:
指分布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沿海地区,土壤中盐分组成均以氯化物为主,土壤含盐量通常大于0.1%,pH7.0~9.0。
3.3返盐:
由于晴热少雨而使盐分通过毛细管水流上升而积累于土壤表面的现象。
3.4工程改良:
采取抬土整地、修建排水系统、铺设排盐管道和隔离层、回填客土等工程措施进行的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
3.5化学改良:
施入化学酸性肥料以及土壤盐分拮抗剂、螯合剂等化学试剂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方法。
3.6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碱植物、秸秆还田、施用土壤活化微生物菌肥等生物措施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的方法。
4土壤调查
土壤含盐量、pH值、有机质、和地下水位埋深是关键指标,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地下水总矿化度是一般指标。采样方法参照CJ/T340的规定执行,选用梅花点法或蛇形法,每2000~5000m2采一个样,至少由5个取样点混合而成;采样深度一般为90~100cm,分层采集,每层深度为20~30cm;一般降雨3天或以上进行采样,用干净的塑料袋或瓶子封存装样。
5盐碱地分级
根据植物受盐害程度,滨海盐碱土可分为非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1%,pH6.5~7.5)、轻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1%~0.2%,pH7.5~8.0)、中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2%~0.4%,pH8.0~8.5)、重度盐碱地(土壤含盐量0.4%~0.6%,pH8.5~9.0)及盐土(土壤含盐量>0.6%,pH9.0),并以土壤含盐量为主要分级依据。具体分级标准见附录A。
6盐碱地改良
根据土壤盐碱化程度制定改良方案。中、轻度盐碱地,主要采取工程改良。重度盐碱地和盐土,以工程改良和生物改良为主,化学改良为辅。
6.1改良时间和方法
一般在造林前1年~2年进行。
6.2改良措施
6.2.1工程改良
修建排水系统
开沟筑渠,修建完整的排水和灌水系统。采用主沟与支沟相结合,构建良好的排水系统,促进土壤中水分运移,并且可以防止积水。主沟宽度2m~4m,深度在1.5m以上,主沟主要设置于地块的外围。当土地面积较大时,建议每15亩~20亩,添加一条主沟。支沟宽度0.5m~1.0m左右,深度0.5m~1.0m,支沟的间隔宽度建议为8m~10m,每条支沟均与主沟连通。
地下排盐系统
.1地下水位埋深2.0m,地下水矿化度2.0g/L,应设置暗管排盐系统,地下水埋深在临界深度以上,在排盐管上铺设15m~20cm厚隔离层,排盐管道需与集水井或主沟连通。集水井或主沟底部低于隔离层30cm以上。暗管排盐工程设计应符合TD/T1043.2中的有关规定。暗管系统也可以用盲沟系统替代。
.2重度盐碱地和盐土,在地下最高水位以上、栽植层以下铺设块状或颗粒状隔淋层,粒屑直径≤1cm,碎石直径≤3cm,厚度20cm~30cm,其上再铺透水性土工布形成隔淋层,土工布可用麦草、稻草、麦秆、木屑等材料代替。隔淋层应做到分层、铺平、拍实。隔淋层铺设中应做好排盐盲管的保护,不得损坏排盐管网。表土回填时采用从一侧倒压的方式进行,严禁施工车辆直接开入林地内,以免破坏隔淋层。
抬土整地
7.6配置技术
采用作高垅、做高墩和磨盘型高墩三种抬土整地方法,最好在透雨淋洗前进行。采用多次翻耕方式,第一次翻耕时,需要旋耕2次~3次,每亩添加稻壳、碎秸秆或木屑等约1.5T(10m3),翻耕深度30cm。
等翻耕土层干裂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旋耕。一般分次洗盐,淋洗2次~3次,将土壤盐分降低到所栽植物可耐受范围。
6.2.2化学改良
在工程改土基础上,造林时结合微区改土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种植穴内将一定量的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柠檬酸等酸性化肥和较大量的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