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狭窄介入治疗2014-5-25(完整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阆中市人民医院 侯宇峰 2014.5.25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特点 一、椎动脉解剖特点:椎动脉分4段 V1段(骨外端):自锁骨下动脉发出的起始部,至第6颈椎(或第5颈椎)横突孔为止。 V2段(横突段):自第6颈椎(或第5颈椎)水平上行,至第二颈椎横突孔。 V3段(水平段):位于枕下三角。起自枢椎横突孔,至穿寰椎后膜入颅。 V4段(颅内段):穿寰椎后膜,经枕骨大孔入颅,至基底动脉融合处。 二、椎动脉的分支 1.脑膜支:一支或两支,前支供应枕骨大孔前的硬膜,后支供应小脑镰、大脑幕、小脑幕和邻近的硬脑膜。 2.脊髓前后动脉:供应延髓和脊髓。 3.小脑后小动脉(PICA):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的分支,供应延髓、四脑室、小脑扁桃体、小脑蚓部及下部小脑半球的血流。PICA共分为5段,闭塞时延髓受影响最大,表现为Wallenberg综合征。 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 1.脑桥支: ①旁中央动脉:供应脑桥腹侧中线旁结构,如脑桥核、展神经根丝、皮质脑桥束、皮质核束及皮质脊髓束; ②短旋动脉:供应脑桥腹外侧面楔形区域; ③长旋动脉:供应脑桥被盖部; BA支架治疗时可能导致这些动脉的闭塞,严重时,可造成闭锁综合征甚至死亡。 2.内听动脉(迷路动脉): ①蜗支供应基底膜; ②前庭支供应椭圆囊、球囊和外、上半规管; ③前庭蜗支供应耳蜗、前庭和后半规管。 眼动脉病变常作为颈内动脉疾病的预警,而内听动脉供血不足则可作为椎基底动脉疾病的早期信号。 3.AICA:供应小脑、小脑脚和脑桥被盖部。AICA分布到小脑的分支与PICA和SCA存在吻合,其分布到脑桥被盖部的分支与脑桥长旋支存在吻合,故AICA闭塞后一般不会出现特异性的临床症状。 4.SCA:供应小脑上部、结合臂、中脑尾端和脑桥被盖头端。SCA发生出血多见,而闭塞性疾病少见。发生闭塞时可同时出现小脑及脑干的症状。 5.PCA:分为中央支和皮层支,分为4段。 中央支供应丘脑、下丘脑、底丘脑、膝状体及中脑大部; 皮层支供应半球底面和内侧面的一部分,包括海马回、梭状回、颞下回、舌状回、穹窿峡部、楔前叶后1/3及顶小叶后部。 PCA与其他血管在大脑皮层有丰富的侧支吻合,故闭塞后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四、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变异 ①椎动脉起源于弓上 ②椎动脉发自ICA、ECA、肋间动脉或甲状腺下动脉 ③一侧优势椎动脉、 ④BA迂曲 ⑤PICA变异 ⑥AICA变异 ⑦胚胎PCA 五、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代偿机制 1.自身代偿 椎动脉受压,首先出现自身代偿,包括流速、流量增加,以及椎动脉弹性改变。自身代偿作用比较有限。 2.对侧椎动脉代偿 双侧椎动脉在颅内融合为基底动脉。在一侧椎动脉闭塞的情况,从对侧来的椎动脉血流会发生逆流,重新灌注椎动脉分布的供血区。 3.颅内Willis环 此环发育健全的情况下,能起到重要的代偿作用,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代偿机制。Willis发育不完整势必影响其代偿。 4.颅外椎动脉与颈动脉系统的吻合 主要包括椎动脉-咽升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椎动脉-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的吻合。其中椎动脉-枕动脉吻合比较恒定,分支血管较粗,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代偿作用不亚于Willis环。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一、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病因 1.栓子脱落 占40%-54%,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和椎-基底动脉近端血管。栓子最长累及远端高流量血管,即后循环远端供应皮质的分支,常与视觉相关。 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 椎动脉开口或近开口处狭窄或闭塞常出现血流动力学低灌注,表现为TIA、眩晕、视物旋转、平衡障碍,症状常与体位改变有关。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患者常可出现TIA、表现为头晕、注意力集中困、平衡缺失,通常发生站立或血压、血流量下降时。双侧颅内段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症状是发作性视野缺失及共济失调,也常发生在患者咱站立或血压下降时出现。 3.穿支动脉闭塞 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P1段发出很多穿支动脉,供应脑干、丘脑等部位。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或延伸入穿支血管开口,形成微小的动脉粥样斑,出现穿支动脉闭塞。 4.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主要症状为疼痛,以颈、枕后部为著,向肩部放射。患者也可出现弥漫性头痛,常在枕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可造成延髓、小脑和脑桥缺血,引起头晕、复视等症状;与栓子栓塞不同,它同时还可以引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眩晕、头痛、呕吐、复视、失明、共济失调、麻木无力等。 后循环缺血极少出现单个症状,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 三、与其他系统疾病鉴别 头晕:指轻微的头痛、头胀、头重脚轻等主观感觉,或称一般性眩晕。常由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常伴有其他脑干、小脑症状。内听动脉闭塞可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