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课件.ppt

发布:2019-01-29约8.08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进作者   埃里希·弗罗姆是著名的德国(后来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努力试图把二者的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 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遗忘的语言》《心理分析和宗教》《革命和希望》 《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等。 作品介绍   《爱的艺术》,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佛洛姆的著作。关于爱是什么?为何我们需要爱等等问题,作者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爱的诠释。在这里,爱不仅仅只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藉由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取。爱是人格整体之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建设性目标迈进。在爱的理论方面,作者由人类生存的关键来谈爱,并将生活中可能的爱的形式做了区分探讨,意图指出在形式之下,爱的本质是相同的;包含了照顾、责任、尊重与了解。而关于实践, 弗罗姆想和我们一起探讨的核心问题是: ————————— 爱的能力是怎样走向成熟的? 弗罗姆给我们的启示 弗罗姆:“我之所以着手心理学的研究,恐怕是当时我变得越来越神经质的缘故。那样谨小慎微地在父母身边,我没有发疯,这就要感谢上帝和归功于其他方面对我的影响了。” 结合课文的观点,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二、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文章。这一单元的六篇文章是随笔和杂文,属于论述类。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等。 学习这篇文章,首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三、学生分析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要具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个单元首先出现,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六、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堂上重点使用的是前两种,尤其是问题探究法,课下运用比较阅读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 七、教学用具 1.课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设计说明:尽管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但文章饱含感情,语言精粹洗练,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可以更好地领会文章内涵、品味语言。) 2.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弗罗姆。 3.思考以下问题: 同学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你越来越体会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请举具体例子。 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同学共同讨论。 1、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内容我想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