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肺栓塞抗凝治疗实习.ppt

发布:2018-09-02约4.54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治疗大致为: 机械预防:序贯弹力袜、间歇加压泵和下腔 静脉滤器 药物预防:包括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华法林。 肝素治疗:调整APTT APTT 初始剂量及调整剂量 下次APTT监测 时间(h) 治疗前基础APTT 80IU/kg静推,18 IU/kg/h静滴 4-6 APTT35s 80 IU/kg静推,加4 IU/kg/h静滴 6 APTT 35-45s 40 IU/kg静推,加2 IU/kg/h静滴 6 APTT 46-70s 无需调整剂量 6 APTT 71-99s 减少静滴剂量2 IU/kg/h 6 APTT90s 停药1h,减3 IU/kg/h静滴 6 低分子肝素应用方法 商品名 剂量 使用方法 最短治疗时间 速避凝 50kg, 0.4ml 皮下 Q12h 5天 50-59kg, 0.5ml 60-69kg, 0.6ml 70-79kg, 0.7ml 80-89kg, 0.8ml 90kg, 0.9ml 克赛 1mg/kg Q12h 10天 法安明 100 IU/kg Q12h 5天 华法林治疗 华法林药理学比较复杂,治疗窗很窄,即使很小的剂量-反应变化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但其疗效确切已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和接受,如何正确使用华法林,合理监测调整剂量,已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作用机制(一)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阻止维生素K还原形式KH2的形成; KH2通过对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的γ-羧化作用,使其具有生物活性,促进凝血因子结合于磷脂表面,加速凝血过程。 除此之外香豆素类药物尚能抑制抗凝蛋白调制素C和S 的羧化作用。 作用机制(二) 香豆素类药物抗凝作用能被低剂量的维生素K1拮抗。维生素K1在肝脏中的储积使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通过旁路起作用。应用大剂量的维生素K1治疗(通常5mg),通过启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旁路,能在一周内引起华法林抵抗。 华法林药代动力学 华法林是等量消旋酸异构体R和S的混合物。 胃肠道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健康人口服90分钟后血浆浓度达高峰。 消旋酸的华法林半衰期为36-42小时,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在肝脏中储积。 华法林几乎完全通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具有微弱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肾脏排除(很少部分进入胆汁),只有极少量以原形从尿排出,因此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必调整华法令的剂量。 影响药效的因素——药物的相互影响(一) 消胆胺。 催眠药、利福平、灰黄素加快华法林代谢。 雌激素、口服避孕药 保泰松、苯磺唑酮、甲硝唑和甲氧卞氨嘧啶-磺胺甲异恶唑 西米替丁和奥美拉唑 胺碘酮 影响药效的因素——药物的相互影响(一) 二代、三代头孢菌素、甲状腺素、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肝素。 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 红霉素 磺胺和广谱抗菌素加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华法林抗血栓作用 华法林的抗栓作用因:血浆凝血酶原降低。抗栓作用中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Ⅹ减少比因子Ⅶ、Ⅸ减少更重要。 凝血酶原体内半衰期较长为60-72小时,而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体内半衰期为6-24小时,因此华法林的抗栓作用发生在治疗后6天,而抗凝作用发生在治疗后两天。 华法林:抗血栓作用的监测 凝血酶原浓度降低反映华法林的抗栓疗效,也可用凝血酶原抗原水平、PT值监测抗栓疗效。其中凝血酶原抗原水平比PT值更能准确反映抗栓活性。华法林起始剂量5mg与10mg凝血酶原降低率相似,因此华法林的维持量(每天5mg)比负荷量更合理。 华法林:抗凝强度监测 PT 是抗凝治疗最常用的监测指标,它能反映三种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Ⅹ)的减少,但不够精确。 INR=(PT/平均正常PT)ISI   (ISI为国际敏感指数,代表凝血激酶反应性) 剂量与监测 (一) 华法林剂量分为起始量和维持量。理论上华法林起始剂量平均为每天5mg,治疗4-5天后INR≥2.0。 对华法林敏感的病人、老年人和出血高危病人,起始剂量应4-5mg/d。 根据华法林使用的不同剂量,一般治疗后2-7天出现抗凝疗效。 如需快速抗凝,可同时给予肝素≥4天,INR达到目标范围后2天停用肝素。 通常不需要使用负荷剂量的华法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