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内含子 Contens 基本概念 内含子的发现 内含子的分类 内含子的功能 内含子的展望 内含子(introns) 断裂基因 (split gene) 外显子 (exons)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的DNA序列由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组成,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序列分割开来,称为断裂基因。 真核生物细胞DNA中的间插序列。 在成熟mRNA中保留下来的基因部分被称为外显子。 一.基本概念 二.内含子的发现 1.法国科学家Chambon的试验 输卵管 红细胞 (卵清蛋白、卵粘蛋白和伴清蛋白) (血红蛋白) 分别用酶(EcoR1和HindIII)切成几段 卵清蛋白mRNA来制备cDNA探针和以上两片进行southern杂交 cDNA序列内并没有EcoRI和HindIII的切点,为什么会出现多条阳性带 基因表达不同,但DNA的结构没有差异 走电泳 2. Richard?J.?Roberts、Phillip A. Sharp的试验 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HindIII分别消解腺病毒(Hexon)的DNA 最大的酶切片段DNA和Hexon的mRNA进行杂交 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EcoRI酶切的A片段的3段可以和上述mRNA形成杂合双链,但在杂合双链的5端逸出3个单链DNA环,说明它们不能和mRNA完全互补。 解释:Hexon基因5端出现了断裂,即有些区域在mRNA中已被删除了,所以出现了不配对的单链环,而HindIII酶切的A片段是Hexon的3段区域,不含有这一断裂区域,故不出现单链环。 1977年继Sharp和Roberts后相继发现了兔子的b珠蛋白基因(Jeffregs.A.J和R.A.Flavell 1977)、鼠的b珠蛋白基因 (Leder P 1978) 和卵清蛋白基因(Chamber 1977)等的断裂基因。 1978年Gilbort创用了内含子 (intron) 和外显子 (exon) 两个名词,内含子是指在成熟的mRNA中不出现的序列,exon是指在成熟的mRNA中出现的编码序列。 内含子起源有两种假说 1.早期内含子理论:内含子与它所在的基因一样古老,在装配第一个这样的基因时,内含子就已存在。 2.晚期内含子理论:内含子不是基因原有的,而是在进化的某一过程中通过转座作用插入到连续基因中去的,内含子在较高级的功能基因或在真核生物出现之后才产生。 三.内含子的分类 根据剪接过程为自发还是要经过剪接体的加工,人们将内含子分为自剪接内含子和剪接体内含子。 类型 分布 GU-AG内含子 真核生物细胞核前体mRNA AU-AC内含子 真核生物细胞核前体mRNA I型(Group Ⅰ)内含子 真核生物细胞核前体rRNA 细胞器RNA,少数细菌RNA II型(Group Ⅱ)内含子 细胞器RNA,某些原核RNA III型(Group Ⅲ)内含子 细胞器RNA 双内含子(Twintron) 细胞器RNA 前体tRNA内含子 真核生物细胞核前体tRNA 古细菌内含子 不同的RNA Ⅰ型内含子及其剪接机制 1980年代初,发现原生动物四膜虫 (Tetruhymenu) 的rRNA内含子能够自我剪接(self splicing),这一类内含子后被称作Ⅰ型内含子.后来在酵母菌的线粒体rRNA基因中也含有此类内含子. 分布: Ⅰ类内含子常分布于低等真核生物的细胞器中, 如四膜虫的rRNA; 大部分真菌如酵母的mtDNA; 植物叶绿体基因的内含子; T4噬菌体的3个基因中也存在Ⅰ类内含子 1980年,科学家将四膜虫rRNA基因克隆到质粒中,并与大肠杆菌(E.coli) 的RNA聚合酶一起保温,发现转录产物除了有约400nt的rRNA内含子外,还有一些小片段。从凝胶中回收rRNA前体,在无蛋白质的条件下保温培养,单一的rRNA前体依然可形成片段更小的电泳条带,其中移动最快的是39nt的条带,测序发现,它相当于413nt的rRNA内含子中的片段。将四膜虫26S rRNA基因的一部分(第l个外显子303bp + 完整的内含子413bp + 第2个外显子624bp)克隆到含噬菌体SP6启动子的载体内,再转录该重组质粒,将获得的产物与 GTP一起保温,可以得到剪接产物,但缺乏GTP时无剪接反应,证明rRNA前体的确可以进行有GTP参与的自我剪接。 发现过程: Ⅰ类内含子的剪接机制 自剪接(self-splicing)反应,通过3次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