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中期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中期报告
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劳动力总量大且数量逐渐减少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总量大,近年来有所减少,但总体规模仍较大。2018年,重庆市常住人口为3109.75万人,其中城市常住人口为2361.75万人,农村常住人口为74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82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64.4%。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2.农村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重庆市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82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3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的占比由2015年的25.5%提高到2018年的38.6%。
3.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广泛,但以外出务工为主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广泛,包括外出务工、进城务工、转产经营、创业等。但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主要负责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服务行业。此外,也有一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转产经营、创业等方式实现转移。
4.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较高,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产经营、创业的比重较高。
中期研究成果:
1. 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的影响。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对外出务工比重较高,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产经营、创业的比重较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较大。
2. 现有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研究发现,重庆市现有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促进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更好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对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贡献较大。转移出去的劳动力通过工资收入、创业就业等方式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型和升级。
结论: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逐步发展成熟,并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积极制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也要关注转移后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和福利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