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道教 (1)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其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 (2)梁朝时的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佛教 (1)传播的原因 ①政治基础——统治者的推崇与提倡。 ②社会基础——社会动荡,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困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百姓被迫颠沛流徙,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希望精神上得到解脱。 ③思想基础——欺骗性与诱惑力(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让他们在渺茫的“来世”中得到虚幻的慰藉。 (2)传播的危害 ①佛教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如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人民的血汗。 ③寺院经济与官府争夺人手和税收. 陶渊明田园诗 ①特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②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 *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北朝: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朝:东晋→宋、齐、梁、陈 政治:①长期分裂,分裂中孕育统一的因素②政权更替频繁③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民族: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经济: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君主专制的演进: 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十分有限 分布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原因?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较为普遍; (3)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之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 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一、推动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哪些? p22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 (2)社会环境: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3)政府政策: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6) 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原因: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1)时间:两晋之际。 (2)原因: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2.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1)时间:唐安史之乱以后。 (2)原因:安史之乱。 (3)影响: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1)时间:两宋之际。 (2)原因:靖康之变。 (3)影响: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时间 阶段 结果 孙吴、东晋、 南朝 南北经济 趋向平衡 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手工业、商业进步,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中唐以后 南方逐渐 超过北方 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 宋都南迁后 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经济重心 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