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doc

发布:2024-03-10约5.2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详案

授课人:陈蕾雪

教学目标:

学生能通过寻找关键句来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能通过教师引导与分析理解文中的哲理句。

学生能理性认识父母之爱,培养自己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学情分析

父母与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单元入选的这篇课文也是表达这一主题,却不是从前常见的感情类小说或散文,而是一篇充满科学意味和逻辑思维的分析类学术文章。那么,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就不能只落到情感上,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这一课:1.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用理性思维分析感性素材;2.让学生思考什么才是成熟的爱,从而培养自己成熟的心灵。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学生可以区别文中的父母之爱和幼稚与成熟之爱

教学难点:

学生能理解什么是成熟的爱

学生能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是能在内心建立的父母的双方形象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爱),然后我们要抓紧每一段的中心——中心句关键句。

孩子的爱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1段,说明婴儿还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以外的世界的存在。当然,婴儿还不具备爱的能力。

读第一部分

问:什么时期?有没有爱的意识?(婴儿期无爱的意识)?

第2段,阐述孩子不断长大,就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渐渐地有母爱的体验。母爱是无条件的,其缺陷是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问:婴儿期过后是什么时期?对爱的意识有什么特征?

(幼儿期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

第3段,论述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以后在成长中,会出现新的感情,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从被爱转变为爱别人,去创造爱。不过,从童稚的爱到成熟的爱需要许多年。?

问:第三自然段概写了儿童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应该是什么?几岁?(八岁以下幼儿),他有什么的样特征和意识?(被爱的意识)

2.第二阶段是——八到十岁,哪一句关键句写了儿童发展到这个阶段的爱的特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3.青少年期,这段时期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有一种什么样的爱的意思呢?用原文回答。(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人是从没有爱的意识,到有被爱的意识再到能够唤起爱最后达到——成熟的爱,这是有一个过程,递进的一个过程。

(二)父母之爱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4段,说明婴儿完全依赖母亲,幼儿开始认识世界,与母亲的关系不再像起初那样至关重要,而与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第5段,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深深渴求母爱。而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使人害怕这种爱会消失,并往往使人感到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第6段,概述母爱和父爱的本质区别。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7段,阐释父爱的本质。指出与无条件的母爱不同,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努力赢得这种爱;消极面是,如果辜负父亲,就可能失去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四段的第一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那这个句子是个什么样的句子?(过渡句)前边从无爱到最后成熟的爱,是什么的发展?(爱的能力的发展)然后下边是写什么的发展?(对象的发展)第四段,对象是母亲,母亲的爱。

然后下一段呢?(谈的是父亲,父亲的爱)那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是不是一样的呢?(不一样)它们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区别在那一段?(第六段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第七段的中心句,仍然是第一句。(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

(三)爱的综合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第8段,提出对母爱和父爱的不同要求。母亲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给予孩子爱和关怀,使孩子有安全感,还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指导他正视将来会遇到的困难,并使孩子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自信心,最后使孩子能够无须依赖父亲的权威而自立。?

第9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