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上课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 他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 杜牧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尤其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写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 自读诗歌,了解诗意,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可诗中却用“惊”“哀”来形容雁儿,为什么? (3)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4)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5)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 A.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 B.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 咏史诗鉴赏步骤: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 D、写作技巧? 自主阅读全诗,并按以下步骤鉴赏: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 D、写作技巧? 朗读全诗,思考: 1、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4、??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3、??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 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从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