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笔记(完整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生理学及其任务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二节 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二、体内的控制系统
1
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三大类。
1.非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发出活动的指令,但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影
响控制部分的活动。其控制方式是单向的,是一个开环系统,在人体功能调节中较为少见。
2.反馈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发出指令控制受控部分的活动,而控制部分自身的活动又接
受来自受控部分返回信息的影响。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
反馈。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因而具有自动控制的能力。反馈控制系统的缺点是反
应有一定的波动和时间滞后现象。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
(3)特点:不需要外力帮助,也不消耗能量,是一被动过程。
1)经载体易化扩散:
+
+
+
运体和钠泵的耦联活动而完成的。
一、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属于化学门控通道,也称递质门控通道或促离子型受体。如骨骼肌终板
二、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主要的信号蛋白
(3)G蛋白效应器:包括酶和离子通道两类,主要的效应器酶有腺苷酸环化酶(AC)、磷
3
(1)受体-G 蛋白-AC 途径
(2)受体-G 蛋白-PLC 途径
一切活细胞无论处于安静或活动状态都存在电的活动,这种电的活动称为生物电。人体
和各器官表现的电现象,是以细胞水平的生物电现象为基础的,而细胞生物电又是细胞膜两
侧带电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和一定形式的跨膜移动的结果。
一、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和电紧张电位
1.细胞的静息电位
+
4
+
+
程度的超极化。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细胞的动作电位
(1)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
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锋电位的上升支:接近于 Na的平衡电位。
+
K外流所致;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
1)膜对 Na通透性增大,实际上是膜结构中存在的电压门控性 Na通道开放的结果。Na
+
+
+
较小的膜的去极化,与电紧张电位叠加,这种产生于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
反应(local response),产生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
5
2.阈刺激: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任何刺激要引起
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达到某个最低有
效值。刺激的这三个参数是互相影响的,当其中一个的值变化时,其余的值也会发生相应的
变化。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
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此时的刺激称为阈刺激。比阈刺激弱的刺激称
为阈下刺激;比阈刺激强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阈刺激或阈强度(阈值)一般可作为衡量细
胞兴奋性的指标,二者呈反比关系。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一、横纹肌
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1)结构基础: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
+
+
+
(2)肌管系统:包括横管和纵管两套独立的系统。
6
(3)注意:①在肌肉处于舒张状态时,横桥结合的ATP被分解,分解产物 ADP和无机
磷酸仍留在头部,此时的横桥处于高势能状态,其方位与细肌丝垂直,并对肌动蛋白有高度
亲和力,但因为肌动蛋白上的活化位点被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的复合物遮盖了而不能与之
结合;②当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的同时,ADP和无机磷酸与之分离,在 ADP解离的位点,
横桥头部结合一个 ATP分子,结合 ATP后,横桥头部与肌动蛋白的亲和力降低,并与之解离;
4.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回收胞质内Ca 入肌质网,肌肉舒张。其中,
2+
Ca 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2+
7
1.平滑肌的微细结构:
4.平滑肌的生理特性:①平滑肌收缩缓慢而持久,耗能较少;②接受自主性神经纤维的
支配;③对体液因素较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和平滑肌本身的特性具有多样性一样,它们的
活动所受的调控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像骨骼肌那样单纯。
全身血液的总量称之为血量(blood volume)。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 7%~
8%。
1.循环血量: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
2.储存血量: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8
红蛋白的含量成正相关。
2.血液的粘度:粘度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3.血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液中
溶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