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排斥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排斥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政策启示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也称金融排除,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而诞生的一个概念。它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其后不断升温。这一概念的研究视角从金融地理学方面起步,随后不断被拓展到经济学、社会学、金融管理学等领域。对于金融排斥,学术界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被界定为:在金融体系中人们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这包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途径或方式接近金融机构,以及在利用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已从原来的定性分析扩展到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方面。本文希望从理论发展、地区间金融排斥和农村金融排斥三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位学者为缓解我国金融排斥现状贡献的政策建议,以及为我国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提出的决策依据。
金融排斥理论发展
金融排斥的概念首先由Leyshon与Thrift于1995年提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由于全球化、管制放松以及信息技术发展,“价值最大化”目标得到了银行业的关注。在“为质量而战”的竞争中,面对增加利润、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各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权衡。尽管市场上扩大了金融服务机构与金融产品的种类,低收入人群的服务却不得不收到排斥。因此,这种权衡造成了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缺少金融机构、贫困人群缺少金融服务。此后Kempson与Whyley在1999年拓展了金融排斥的概念,提出了金融排斥的六维评价标准,分别是地理排斥、 评估排斥、 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他们认为金融排斥是这六个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Kempson与Whyley的工作出发,王修华提出了适合对我国省级金融排斥程度进行测度的指标体系(表1.1)。通过运用截面数据测度的各指标值加总来综合评价地区金融排斥的程度。
表 1.1 金融排斥程度测度指标体系1
金融排斥维度 选取指标 地理排斥 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数/地区人口 评估排斥 地区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地区人口(万元/人) 价格排斥 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万元/人) 条件排斥 地区加权贷款利率水平 营销排斥 地区贷款余额/存款余额 自我排斥 地区非金融机构融资规模/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但是前面提出的六个维度基本都是主观性比较强的指标,同时由于各个指标之间重叠度较高,要利用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和具体数据实现准确分析并不容易。因此,李春霄将金融排斥维度重新确定为以下四个维度: 金融服务的深度、金融服务的可得度、金融服务的使用度、金融服务的可负担度。同时他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构建金融排斥指数的测算方法。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2。
表 1.2 金融排斥程度测度指标体系2
名称 指标 指标性质 比重 金融服务的深度 平均每人的存款余额 正向 0.53 平均每人的贷款余额 正向 0.47 金融服务的可得度 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数 正向 0.08 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 正向 0.04 每万平方公里的金融机构网点数 正向 0.37 每万平方公里拥有的金融机构服务人员数 正向 0.51 金融服务的使用度 各项存款占GDP的比重 正向 0.54 各项贷款占GDP的比重 正向 0.46 金融服务的可负担度 利率上浮贷款占比重 逆向 1.00 地区间金融排斥
王修华根据自己制定的金融排斥测度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金融排斥程度进行了度量。得出的结论符合金融排斥的基本概念,即落后地区,金融排斥程度较为严重。具体结论如下:
1、金融排斥程度与地理分布有密切联系。金融排斥排名前十位的省份中前八名均来自东部,中西部省份多数排在中后区(排名靠后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较高)。而按照八大地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情况看,东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程度最高,北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表现较好,而其他地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排斥。
2、金融排斥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密切。作者通过将金融排斥程度与由人均 GDP 代表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对比,发现金融排斥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这也符合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货币市场为主,地区内主要的资金流动主要以银行为中介。因此,银行网点的空间布局对于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程度有着巨大的影响。贺灿飞和刘浩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为例,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地级尺度的网点分布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出在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前后,国有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网点的分布变化情况。他们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基础网点和支行的地理分布变化中发现,中国工商银行的两类
显示全部